昔庖牺氏画卦以立象,轩辕氏造字以设教,至于尧舜之世,则焕乎有文章。其后盛于商、周,备夫秦、汉,固夫所由远矣。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若乃思贤哲于千载,览陈迹于缣简,谋猷在觌,作事粲然,言察深衷,使百代无隐,斯可尚也。及夫身处一方,含情万里,标拔志气,黼藻精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
尔其初之微也,盖因象以瞳眬,眇不知其变化。范围无体,应会无方。考冲漠以立形,齐万殊而一贯。合冥契,吸至精。资运动于风神,颐浩然于润色。尔其终之彰也,流芳液于笔端,忽飞腾而光赫。或体殊而势接,若双树之交叶;或区分而气运,似两井之通泉。庥荫相扶,津泽潜应。离而不绝,曳独茧之丝;卓尔孤标,竦危峄之石。龙腾凤翥,若飞若惊。电烻㸌<火蒦>,离披烂熳。翕如电布,曳若星流。朱焰绿烟,乍合乍散。飘风骤雨,雷怒霆激,呼吁可骇也。信足以张皇当世,轨范后人矣。至若磔髦竦骨,裨短截长,有似夫忠臣抗直,补过匡主之节也;矩折规转,却密就疏,有似夫孝子承顺,慎终思远之心也;耀质含章,或柔或刚,有似夫哲人行藏,知进知退之行也。固其发迹多端,触变成态。或分锋各让,或合势交侵。亦犹五常之与五行,虽相克而相生,亦相反而相成。岂物类之能象贤,实则微妙而难名。诗云:“钟鼓钦钦,鼓瑟鼓琴,笙磬同音。”是之谓也。使夫观者玩迹探情,循由察变,运思无已,不知其然。瑰宝盈瞩,坐启东山之府;明珠曜掌,顿倾南海之资。虽彼迹已缄,而遗情未尽。心存目想,欲罢不能。非夫妙之至者,何以及此?
且其学者,察彼规模,采其玄妙,技由心付,暗以目成。或笔下始思,困于钝滞;或不思而制,败于脱略。心不能授之于手,手不能受之于心。虽自己而可求,终杳茫而无获,又可怪矣。及乎意与灵通,笔与冥运。神将化合,变出无方。虽龙伯挈鼇之勇,不能量其力;雄图应箓之帝,不能抑其高。幽思入于毫间,逸气弥于宇内。鬼出神入,追查捕微,
《书断》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张怀瓘的《书断》序是一篇探讨书法艺术和文字发展的文章,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书法美学观点和社会文化意义。
在这篇文章中,张怀瓘从文字的起源谈起,追溯了中国古代文字的发展历史。他提到,在古代,庖牺氏画卦、轩辕氏造字,这些伟大的创举为中华文化奠定了基石。而到了尧舜之世,文章已大放异彩,之后的文字则在商周时期达到了高峰,秦、汉时期更是辉煌灿烂。这段描述不仅勾勒出了中国文字发展的脉络,也反映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热爱。
张怀瓘在文章中强调,文字的根本功能在于记录和传达信息,它必须符合某种道德或哲学的原则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他认为,能够深刻理解并运用文字的人,是最接近圣贤的人。这种观点体现了他对知识传承的重视以及对文学价值的崇高追求。
他还描述了书法的艺术魅力和社会价值。他认为,书法是一种高度凝练的视觉艺术,通过对笔画、结构和布局的精妙处理,展现了书法家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书法也是一种社会活动,它通过文字记录的历史和故事,传递着民族的记忆和文化的精神。
张怀瓘在《书断》中提到了书法的美学特质,如“离而不绝,曳独茧之丝”、“卓尔孤标,竦危峰之石”。这些描述形象地表达了书法作品中独特的美感和深远的影响力。
张怀瓘的《书断》序不仅是一篇介绍书法艺术的文章,更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情感的著作,它不仅展示了书法的魅力,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