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真诀

我为诸君说端的,命蒂从来在真息。
照体长生空不空,灵鉴涵天容万物。
太极布妙人得一,得一善持谨勿失。
宫室虚闲神自居,灵府煎熬枯血液。
一悲一喜一思虑,一纵一劳形蠹弊。
朝伤暮损迷不知,丧乱精神无所据。
细细消磨渐渐衰,用竭元和神乃去。
只道行禅坐亦禅,圣可如斯凡不然。
萌芽脆嫩须含蓄,根识昏迷易变还。
蹉跎不解去荆棘,未闻美稼出荒田。
九年功满火候足,应物无心神化速。
无心心即是真心,动静两忘为离欲。
神是性兮气是命,神不外驰气自足。
本来二物更谁亲,失却将何为本柄。
混合为一复忘一,可与元化同出没。
透金贯石不为难,坐脱立亡犹倏忽。
此道易知不易行,行忘所行道乃毕。
莫将闭息为真务,数息按图俱未是。
比来放下外尘劳,内有萦心两何异。
但看婴儿处胎时,岂解有心潜算计。
专气致柔神久留,往来真息自悠悠。
绵延迤逦归元命,不汲灵泉常自流。
三万六千为大功,阴阳节候在其中。
蒸融关脉变筋骨,处处光明无不通。
三彭走出阴尸宅,万国来朝赤帝宫。
借问真人何处来,从前元只在灵台。
昔年云雾深遮蔽,今日相逢道眼开。
此非一朝与一夕,是我本真不是术。
岁寒坚确如金石,战退阴魔加慧力。
皆由虚澹复精专,便是华胥清静国。
初将何事立根基,到无为处无不为。
念中境象须阴拨,梦里精神牢执持。
不动不静为大要,不方不圆为至道。
元和内炼即成真,呼吸外求终未了。
元气不住神不安,蠹木无根枝叶干。
休论涕唾与精血,达本穷源总一般。
此物何曾有定位,随时变化因心意。
在体感热即为汗,在眼感悲即为泪。
在肾感念即为精,在鼻感风即为涕。
纵横流转润一身,到头不出于神水。
神水难言识者稀,资生一切由真气。
但知恬淡无思虑,斋戒宁心节言语。
一味醍醐甘露浆,饥渴消除见真素。
他时功满自逍遥,初日炼烹实勤苦。
勤苦之中又不勤,闲闲只要养元神。
奈何心使闲不得,到此纵擒全在人。
我今苦中苦便苦,木食草衣孤又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至真诀》是一篇写于五代时期的丹经,由五代时期的刘海蟾所著。下面将深入探讨《至真诀》的文学价值、历史背景、作者生平以及其在道教中的地位与意义:

  1. 文学价值:《至真诀》作为一部丹经,其文学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上。作品以白话文的形式表达,贴近老百姓口语,使得这部古老的著作更容易被现代人理解和接受。此外,《至真诀》的写作特点之一是前句提出问题,后句给出答案,这种形式既符合古人的思维习惯,又能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逐步领悟其中的道理。

  2. 历史背景:《至真诀》创作于五代时期,这是一个社会动荡、战乱频繁的年代。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人们对于精神寄托和生命意义的探索显得尤为迫切。《至真诀》的出现,正是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的产物,它试图为当时的人们提供一个关于养生和修炼身心的方法,这也是其在当时能够广受欢迎的重要原因。

  3. 作者生平:刘海蟾,字元英,号海蟾子,五代时燕山人,曾事燕主刘守光为相,并后弃官隐居华山、终南山。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不仅在政治上有所成就,而且在道教修炼方面也有深入研究。他的这些经历和思想,都为《至真诀》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4. 道教地位:《至真诀》在道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是一部丹经,也是道教修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至真诀》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道家的养生之道,还可以深入理解道家哲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无为”、“自然”等。

《至真诀》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哲学内涵的文学作品。它不仅反映了古代人民对生命和宇宙的认识,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哲学的人来说,《至真诀》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重要著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