憔悴年来甚,萧条益自伤。
风威侵病骨,雨气咽愁肠。
夜鼎唯煎药,朝髭半染霜。
前缘竟何似,谁与问空王。
病中感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病中感怀》并非是杨慎的作品,而是唐代李煜的诗词作品。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他的诗词以情感真挚、意境深远而著称,尤其是他在北宋灭亡后所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等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李煜的诗词创作跨越宋、元两个朝代,展现了他作为一位诗人的深厚底蕴和卓越才华。
宋代杨慎的《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是明代诗人杨慎在临终前所作,反映了作者因病归蜀途中被追回的遗憾。这首诗虽然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色彩,但它并不是李煜的作品。
唐代李煜的《病中感怀》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词作,体现了李煜对人生无常和世态炎凉的深刻感悟。其中“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句子,至今仍被广泛引用,成为表达离别愁绪的经典意象。
杨慎的生平事迹也值得一提。杨慎(1488年-1559年),字用修,号逸史氏,四川新都人。他是中国明代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明代三才子”之首,与杨廷和之子杨士奇、徐有贞并称。他的一生经历了起伏变化,但无论是在官场还是文学创作上,他都留下了不朽的贡献。
《病中感怀》是唐代李煜的作品,而非杨慎所作。李煜的诗词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精湛的艺术成就,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而杨慎作为明代的文学巨匠,其作品同样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通过了解这些文学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演变和文学发展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