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永禄
【解析】 “清明即景”是全诗的总题。诗人抓住清明节特有的风光景物,抒写自己的所见所感,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美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前四句写清明时节的景色。开头两句,点明节令,描写清明节天气转晴的景象,“轻寒”、“细雨”、“又更”,渲染了一种春雨绵绵、时晴时阴的氛围,为下二句写燕子归来、莺歌柳间作铺垫。后两句写清明时节的习俗活动。“忽忽”、“玉剪”、“金梭”等词语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人们忙碌而欢快的劳作景象
这首诗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书斋杂咏》中的一首,表达了他的读书生活和思想境界。以下是诗句的逐句释义和翻译: 1. 在五亩图书斋写怀 - 在五亩园中(指自己的书房)写下心中的感慨。 2. 九龙山下一书生,未敢逢人说姓名。 - 形容自己像一位隐居的学者,不愿轻易暴露身份。 3. 俯仰但求无愧怍,是非何必太分明。 - 低头仰望时只求心安理得,对错并不一定要分得非常清楚明白。 4. 远游台岛思亲在
这首诗的译文是:灵岩香国的山面湖滨,遍布寒梅如同一片云。这是雪?还是花?还是梦?幽静的人来到这里也会感到难以分辨。 注释解释: 1. 灵岩香国:这里指的是苏州的灵岩寺,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地方。香国,指寺庙中种植的各种香料植物。 2. 面湖濆:面,靠近的意思;濆,山坡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灵岩寺靠近湖边。 3. 遍:满,全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寒梅覆盖了整个山野。 4. 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手法及情感,重点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注释和题目的要求来分析。 此诗首句点明主旨:英雄也怕病魔。第二句紧承首句,说明“名医”无方可施,无法治疗英雄的病症,表达了英雄无奈之情。最后两句写英雄归隐后
注释:我住在无锡梁溪,西边是蠡湖,东边有惠泉;梁溪的十里长堤平铺在蓝天之下。我一边耕作一边读书,不敢说自己偷得闲空来学少年人。 赏析:诗人用简练的语言描述了自己居住的地方环境,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勤奋好学的品格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注释: 遵海南行浙与闽,远游原是误清贫。 一腔豪气依然在,未许浮名绊此身。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在被台湾电局总办之聘后,在赴任途中有感而作。首句“遵海南行浙与闽”,交代了诗人的行程。从海南出发,前往浙江和福建。 第二句“远游原是误清贫。”表达了诗人对远离故乡的感慨。他认为,虽然远离家乡,但并非是为了清贫的生活而远离,而是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第三句“一腔豪气依然在,未许浮名绊此身
【注释】 金焦:南京的钟山和栖霞山(简称“金”指钟山)和江边的宝塔(称为“焦”),这里泛指南京。天外银涛万丈空:形容长江水波滚滚如从天际飘落的银色波浪。此日乘轮欣破浪:当日乘坐船在江上破浪前行。六朝往事付东风:指历史上曾经有过的六个朝代(东晋、宋、齐、梁、陈、隋)都随着江上的风浪而消逝了,只有这江水依然在流淌。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乘船过江时,眼前所见的景色
九龙山下一书生,未敢逢人说姓名。 俯仰但求无愧怍,是非何必太分明。 远游台岛思亲在,教授英文志速成。 知否少年多不娶,贯将长揖傲公卿
轻寒细雨恰初晴,忽忽清明节又更。 玉剪乍穿帘外燕,金梭忙织柳间莺。 惊看渔火村村换,爱听饧箫处处横。 况是花香并鸟语,游人触景最多情
西有蠡湖东惠泉,梁溪十里水平天。 半耕半读吾家业,敢说偷闲学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