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常父

秋风又摇落,历下意何如。
学馆人归后,山城月上初。
东西各引领,咫尺但通书。
难共重阳醉,黄花日向疏。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常父》并非由宋代诗人孔平仲所作,而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诗作。此诗出自《全唐诗》卷六百八十四,是一首描写边塞景色和戍边将士生活的作品。下面将从几个方面介绍这首诗的特点:

  1. 诗歌原文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2. 诗歌翻译:《寄常父》的译文如下:羌人吹起笛子为何要怨恨那杨柳呢?春风也吹不到玉门关这边来。

  3. 诗歌注释:玉门关位于敦煌市西北小方盘城西,是古代西域通往中原的重要关隘之一。

  4. 作品赏析: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内涵吸引了无数读者。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的荒凉景象和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5. 评析:此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对边塞风光和戍边生活的描写,展现了边关将士的豪迈情怀和对家乡的深深眷恋。

  6. 写作背景:《寄常父》的创作背景是在唐代边塞战争频繁的背景下,诗人王之涣在军中听闻羌笛之声,感慨于春风无法吹过玉门关的情景,从而创作了这首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诗作。

《寄常父》是唐代王之涣的作品,而非宋代孔平仲的诗作。王之涣通过简洁而深情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故乡、亲人和朋友的深切思念,以及对于战争和边防战士艰辛生活的感慨。这首诗不仅是王之涣文学才华的体现,也是中国古典诗歌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