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乾坤远,欢娱岁序深。
堂前犹阅武,自是太平心。
曾子固令咏齐州景物作二十一诗以献阅武堂
介绍
曾子固是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人,他的作品多以咏史、写景为主。’令咏齐州景物作二十一诗以献阅武堂’这句话表明曾子固创作了21首诗来描绘齐州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这些诗歌不仅体现了曾子固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曾子固的作品中,有许多描写自然风景的诗篇,例如《登泰山》、《游曲江》等。这些诗篇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考。同时,也有一些描写历史古迹的诗篇,如《谒文宣王庙》、《过岳阳楼》等。这些诗篇既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才能,也传达了作者对历史的尊重和敬畏之情。
曾子固的文学作品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内容和丰富的历史背景而著称。他的诗作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也成为后人学习和研究的宝贵资料。
相关推荐
【注释】 曾子固:北宋文学家曾巩,字子固。齐州:今山东省济南市一带。二十一诗:指他献给皇帝阅览武堂的二十首诗。 【赏析】 《曾巩集》中有一首咏齐州景物的诗,题为《齐州道中》。这首诗的开头两句是:“开拓乾坤远,欢娱岁序深。”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开拓了广阔的天地,又使欢乐沉浸在这美好的年华里”。 曾巩在诗中写道,自己到齐州来游玩,一路上看到的景物都很美,他的心情也很高兴。他写道:“自是太平心”
【注释】 曾巩,字子固,北宋著名文学家。“咏齐州景物”即写齐州的景色,齐州即今山东济南市;东来细溜长,西去馀波涨:指黄河之水向东流经,在济南城东形成一条长长的河流,而其支流又向西流经济南城西形成另一条长长的河流,水流不断。 能收四海心,乐此一渠上:意思是说:黄河的水能滋润到四海的大地,使天下百姓都为之欢欣鼓舞,所以人们愿意在这渠中畅游。 【赏析】 首句写黄河水由东流向西。第二句写河水从东往西流淌
注释: 东郡经过一年了,西斋一事都没有。 静谧地相对着,只有博山炉在。 赏析: 《齐州景物十二首》是北宋文学家曾巩的作品。这组诗描写了诗人所见所闻的齐州景物,并抒发了自己对于时世的感慨。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二首,写诗人在西斋中独坐,面对萧瑟秋景,只能对着博山炉发一会呆,以抒自己的愁闷。 “东郡经年久,西斋一事无”,开篇点出时间,东郡已经过去了一年多的时间,西斋中却一事无成
【注释】 曾子固:北宋文学家曾巩,字子固。齐州:今山东淄博东北一带。芍药花:即牡丹花,这里指代春天的花。牵公:曾巩号“半山”,故称。绿盘龙:形容牡丹花色如盘龙。 【赏析】 这首诗是曾巩为献于皇帝阅览的《阅武堂》而作,写的是齐州景物。首句写芍药花初发;二句写因看到这花而想起曾巩的诗;三句写牡丹花色之美;四句用比喻,说牡丹花色比绿盘龙还要好看。全诗语言平易,意境清新,形象生动
【注释】:曾巩,字子固,唐代诗人,有《唐百家诗存》。齐州,今山东济南市,这里泛指济南一带。袁宏,东汉末年的政治家、文学家,曾任济南太守。扇,比喻政治清明的政治环境。 【赏析】:这首诗是说济南一带的政局稳定,政治清明,所以作者才在这里咏怀。首句“太守政何如”,问的是济南太守的政绩如何,这是对当时济南政治形势的反映。第二句“兹焉名可见”,说明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中,人们可以安居乐业
【注释】 曾子固:曾巩,北宋文学家。齐州:今山东济南市。阅武堂(shì wǔ tánɡ):宋代的宫殿名。 淅淅:雨声。敲韵:指打在窗户上的雨声。亭亭:高耸的样子。阴:云层密布。公应:曾巩的自称,表示恭敬。相得:彼此情投意合。岁寒心:岁末寒冬时节的心志。 赏析: 这首诗写于诗人任齐州知州时,曾巩以诗向朝廷进献。诗中描绘了一幅深秋初冬的景象,表达了他对朝廷的忠诚和对朋友深厚的情感。
【注释】 龙头:瀑布的上端。潺湲(chán yuān):水流声。雁齿:形容山势高峻。驾:骑,指飞瀑。清浅:水清而浅。夜阑:深夜。气益佳:气息越发芬芳。雨霁:雨止。香尤远:香味更远。 【赏析】 《咏齐州景物》是宋人曾巩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齐州的景物,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诗中“龙头落潺湲”一句,写瀑布从高处跌落而下,声音如潺湲(流水声),形象生动,给人以美感。“雁齿驾清浅”一句
注释:曾巩命人咏齐州景物作诗二十篇献给阅武堂。芙蓉近在手边可以采摘,香草可供幽雅的赋文。你的才能如同命运一样,是冥冥中的搜求和领悟的地方。 赏析:此诗为曾巩奉命应制之作,其形式与内容都体现了宋诗重视现实政治、关心社会现实的特点,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诗歌创作技巧的追求。 首句“芙蓉近可攀”即景抒情,以芙蓉喻君子;次句“香草供幽赋”,借香草比喻贤才,暗含诗人自谦之意。三、四句“公才如命骚
注释:齐国的四境都十分宁静,山川、田野、风和月都很清闲。城旁的野水幽静地环绕着,青天下垂,覆盖着树木的枝梢。 赏析:此诗描写了齐国的自然景色,诗人通过观察和描绘,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全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上的愉悦
【注释】 曾子固:即曾巩。重华:舜,相传为有虞氏的贤君。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以“咏齐州景物”为题,作二十一诗献给阅武堂(唐时皇帝习武之处)。诗人首先感慨老杜(杜甫)的诗歌至今还在,而舜帝的事迹已成历史;接着感叹千秋万载,陵谷变迁,世事变化无常,连那曾经热闹的鹊山湖都成了尘封的往事。此诗表达了诗人对历史沧桑变化的感慨
注释:曾子固命令我咏齐州景物作二十一首诗进献给阅武堂, 走出城门跨过高高的山岗,眼前景色令人惊讶。 飞盖车来来往往游玩,美好的风景就在这里逐渐展开
【注释】: 曾子固:指北宋文学家曾巩,字子固。齐州:治所在章丘(今属山东),为古九州之一。芙蓉:荷花。花乱舟欹侧:形容荷花盛开,随风摇动,好像小船儿倾斜着在水上飘行。安稳此凭栏:意思是说凭栏杆而看,觉得一切都很安稳、平静。清香生履舄:履舄,即鞋子。意思是说走在荷花上,脚下闻到了花香。 【赏析】: 曾巩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他写诗讲究格律,但并不刻意雕琢,所以读起来平易自然
【注释】 曾子固:即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政治家,字子固。齐州:今山东济南。崔嵬:高大雄伟。画桥:指用彩绘装饰的桥梁。 赏析: 首句“潇洒尘埃外”写出了诗人眼中的齐州景物,它超然物外、不染尘埃。在诗人看来,这一片天地是那么清新脱俗,没有一点尘世的杂念,给人一种高洁的感觉。 次句“崔嵬清浅中”则写出了齐州景物的另一面——既有巍峨的山峰也有清澈的溪流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鉴赏。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景物此清淡”中的“景物”指“齐州景物”。齐州是今山东济南一带。这两句说:齐州的风景景物如此清幽淡雅,我在这里独自细细地议论。“常锁水西门”,意即常常关闭着水西门。这两句说:恐怕人们轻易地走过了这里,所以我常常把水西门关闭着。“景物”指“齐州景物”,“景物此清淡”意思是
注释: 曾子固:曾巩。 齐州:即今山东济南一带。 景物:自然景物。 作二十一诗以献阅武堂:为阅武堂(宋仁宗时设置的武官学校)创作二十二首诗。 赏析: 这首《咏齐州景物》是曾巩任齐州知州时写的,曾巩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巩文章富赡,尤长于诗。”这首诗就是他的作品之一。 “河流春已深”,写春天河水之流势;“野色晚更静”,写傍晚田野景色。两句都是写景
【注释】芙渠:荷花。藻荇:两种水生植物,这里代指莲叶。一篙:竹篙。江乡:泛指江南。秋风泽国心:秋天的风吹动水面波纹,引起作者思乡之情。 译文:荷叶田田,荷塘宽广十顷;莲叶浮于浅水中,深不可测。晚日映照在江边,秋风拂过水面,激起层层波纹。 赏析:这首诗以写景为主,描写的是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图。诗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荷花是诗人咏赞的对象,因此诗人特别注重对荷花的描写:“芙渠十顷阔”
注释:花满红桥外,寻芳未渡桥。 春风相调引,已有异香飘。 翻译:桥上鲜花盛开,但尚未走到桥中间去欣赏风景。 春风轻轻吹动,已经带来了阵阵花香。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首句“花满红桥外”写出了春天里,万物复苏,百花盛开的景象。第二句“寻芳未渡桥”,则表现出诗人对美景的向往和期待。第三句“春风相调引”,形象地描绘出春风拂过,花香四溢的情景
注释: 曾子固:即曾巩,字子固,北宋散文家、政治家,文学家。 渌净:清澈见底。 清数游鱼鬣:清点着游鱼的鳞片,指游鱼清晰可见。 赏析: 这首诗是曾巩为《阅武堂》而作的咏物诗。诗人以“齐州景物”为题,通过描写水鸟与游鱼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深沉的爱。首句“尘污远已留,渌净此不杂”,描绘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的渴望。第二句“僻招水鸟栖,清数游鱼鬣”
【解析】 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赏析、语言的鉴赏。“南瞻复北顾,春水绿漫漫”是说诗人站在高处向南看,北望,眼前只有春天的水波荡漾,看不到其他景物,突出了齐州美景的辽阔。“寻花柳”,指游赏春景,“全胜别处看”是说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如此美妙的春景,表现了对齐州自然风光的喜爱之情。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答案】 译文: 我站在高处向南看,向北望,眼前只有春天的水波荡漾,看不到其他景物,突出了齐州美景的辽阔。
【注释】 曾巩:字子固,北宋诗人、散文家。 齐州:指山东济南。 二十一诗:曾巩为阅武堂所作的咏济南风光的诗歌二十首。 《汉书·郊祀志》:“黄帝采首山铜以铸鼎。” 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二章》:“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公”指唐玄宗李隆基。 “红云”:形容酒醉之态。 “却泛小舟回”:指在湖中泛舟回来。 【赏析】 此诗为曾巩为阅武堂所作咏济南风光的诗歌二十首之一。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解析】 1.曾巩(1019—1083),北宋文学家。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江西南丰人。嘉祐二年进士,历任萍乡、袁州、齐安等知军、知县。治平三年拜中书舍人。庆历四年,以太子少师致仕,退居南丰。 2.“高深极前临”,写景,点明景物的高大和深远。高耸入云的山势令人仰望;苍莽连绵的原野一望无尽。 3.“苍莽接回眺”,写景,描绘出一幅苍莽无际的原野图。“苍莽”指草木葱茏茂盛,形容地势的广袤无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