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微元不在河汾,原道词雄亦浅闻。
自得正心诚意论,始知天未丧斯文。
送晦翁十首
介绍
《送晦翁十首》是宋代诗人王阮所作的诗词作品。
《送晦翁十首》作为宋代的文学瑰宝,其深刻的内涵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不仅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后人传颂的经典之作。
相关推荐
【注释】晦翁:即陆九渊,陆游的堂兄。元不在河汾:指儒家经典《易》《书》《诗》《礼》《乐》《春秋》等经典著作,不是在黄河之南和汾水的上游地区流传(河汾是今山西永济一带)。精微:精细微妙的道理。不在河汾:《易传·系辞上》:“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尚书·大禹谟》:“河不出图,洛不出书,朕不敏,兹图未作。”后以“河不出图”比喻圣贤所遗之道不能显现于世。河、汾:皆地名。河汾之学:指儒家的学说。自得
渊泉溥博与天大,土苴绪馀聊觉民。 千古濂溪好风月,一回拈出一回新。 注释:渊泉(深水):指清淳的泉水。溥博(广泛广大):广布无边。土苴(zǐ,污秽):污浊。绪余:残余之物。觉民:启迪百姓。濂溪:濂溪先生即周敦颐,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文学家。“千古”指久远;“一回”指一次;“拈”为取、选取之意。 赏析:这首诗以赞美濂溪先生的高洁品质和高尚品德为主题。首句写濂溪先生的德行如清淳的泉水那样广泛而深远
【注释】晦翁:朱熹的号,字元晦,别称朱晦翁、紫阳先生等。五老亭:在武夷山天游峰下。抚字心:抚育婴儿之心。二致:一致。讵(jù):岂。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送晦翁归闽时作,以五老亭为背景,借物抒怀,赞颂了晦翁高尚的品德。首句写晦翁之孤高;次句写晦翁之抚字之心;第三句点出晦翁与山林无异,第四句说晦翁虽居庙堂,而志在山林。全诗语言平易自然,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注释:灵台一似大圆镜,妍丑自分吾不知。这是形容人的心境像一面大圆镜。妍,指美;丑,指丑。妍丑自分吾不知,是说人世间的美丑之分,我无法分辨。秋杀春生天道尔,先生喜怒一何私,这是说天道的运行规律是秋收冬藏,春生夏长的,先生喜怒无常是过于自私的行为。 赏析: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性的理解和对人生态度的看法。他借用“灵台”这个意象,比喻人的心境,认为人的心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映照出自己的喜怒哀乐。他认为
注释: 去年百姓遭受严重饥荒,一力先生尽职尽责地救助了所有人。今天那些攀住车辕的人中,人人都是从翳桑来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为晦翁写的一首送行诗。晦翁即陆游的岳父唐诚之。唐诚之字晦翁,号东山居士。绍兴年间任台州、婺州等地知州。陆游在《送唐晦翁》一诗中写到:“我昔从公游,于今三见秩。”可见唐诚之在南宋时曾任过地方官职。此诗是诗人为唐诚之出仕而写,表达了对友人的祝愿与鼓励
注释:在移栽秧苗的时节,天降大雨,白水与青秧遍布田野。上天想要先生归去之后,所以留下遗爱在丰年。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的情景。诗中“移苗时节雨连天,白水青秧满大田”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农民们在雨中忙碌的场景,展现了农民们辛勤劳作、坚韧不屈的精神风貌。“天欲先生归去后,故留遗爱在丰年”则表达了诗人对农民们的深深敬意和感激之情,同时也寄寓了诗人对丰收的美好祝愿。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
【注释】 忌口:指戒斋。忌口者,不食荤腥也。积渐除:逐渐消除疾病。君王:指皇帝。方信:方才相信。真儒:真正的儒者。全活:使百姓全都活下来。再使:又一次使百姓活下来。江西:即江西路。十郡:十个州郡。苏:复苏、恢复。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任湖南安抚使时所作,当时晦翁为提点广东路刑狱公事兼提点广东常平茶盐事。作者通过写自己劝谏皇帝
白鹿堂中巧铸颜,天留一派在庐山。 它时沂水春风里,笑我于中独自顽。 注释:在白鹿堂中巧妙塑造形象,天赋才华如江流般源远流长,留在了庐山的山水之间。总有一天,我会在春天的沂水边,看着你在那里独自玩耍,忍不住发笑。 赏析:此诗是诗人对友人的赞美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望。首句“白鹿堂中巧铸颜”描绘了友人在白鹿堂中巧妙塑造自己形象的情景,展现了他的才华和智慧
糟粕从来空自忙,筌蹄今幸得师忘。 明年重即韩门去,拈出胸中一瓣香。 这首诗是一首赠友诗。诗人在送别晦翁时,既感叹晦翁的学问渊博,又称赞他的为人。全诗以“糟粕”和“筌蹄”两个比喻,表达了对晦翁深厚的敬意和祝福。 首句“糟粕从来空自忙”,意思是说,晦翁的学问就像糟粕一样,虽然忙碌却无实际价值。这里的“糟粕”指的是晦翁的一些看似有用但实际上无用的知识或观点
渊泉溥博与天大 平生自谓此心刚,不信离樽可断肠。 今日江边两行泪,更无情绪折垂杨。 赏析: 此诗出自宋代诗人王阮的《送晦翁十首》。全诗共十首,是一组脍炙人口的佳作。王阮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哲理和人生智慧。 “平生自谓此心刚”开篇即言自己一生的坚守与刚毅,不轻言放弃、不畏艰难。接着“不信离樽可断肠”,表达了一种对友情或亲情的珍视与不舍。在古代文人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