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源洞

才出尘来尚未知,渐攀藤竹渐临危。
伏流似是龙藏处,古树应无春到时。
谁把石崖齐刬削,直教云气当帘帷。
良工画得犹宜秘,莫与凡夫肉眼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灵源洞》是宋代诗人李觏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文学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瑰宝。

下面将对《灵源洞》进行深入解析:

  1. 作者简介
  • 李觏(959年—1000年),字泰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一个小村庄,但因其杰出的才能而受到朝廷的重用。李觏在政治生涯中积极参与国家的改革,致力于社会公正与民生改善。他的文学作品多反映现实生活,语言简练、含义深远,深受读者喜爱。
  1. 诗歌原文
    才出尘来尚未知,渐攀藤竹渐临危。
    伏流似是龙藏处,古树应无春到时。
    谁把石崖齐划削,直教云气当帘帷。
    良工画得犹宜秘,莫与凡夫肉眼窥。

  2. 诗歌赏析

  • 《灵源洞》以描绘灵源洞的幽深、壮丽及其神秘莫测为主要内容,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精细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 首句“才出尘来尚未知”通过“未”字表达了作者对洞内景象的未知和神秘感;次句“渐攀藤竹渐临危”则生动地描绘了进入洞中的艰难和危险。
  • “伏流似是龙藏处,古树应无春到时”通过想象,将洞内的水流比作潜藏的龙,古树则象征着历史的沉淀,展现了洞中景色的神奇和古老。
  • 后四句进一步描述了洞内外的环境和特点,以及其不可轻易接近的神秘感。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致描绘和深刻感悟,展示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深邃的思想情感。
  1. 创作背景
  • 《灵源洞》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学者,李觏对于自然和社会有着深刻的观察和思考。他的诗歌往往反映出他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自己的理想追求。
  1. 艺术价值
  • 这首诗不仅是李觏诗歌创作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宝库中的瑰宝。它以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内涵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1. 文化影响
  • 《灵源洞》自问世以来,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传承。许多文人墨客都曾模仿或借鉴其中的意境和手法,使得这首诗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灵源洞》不仅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容吸引了无数读者,也成为了中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