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断苔荒土半穿,老狐号冷穴空垣。
珠襦玉碗谁携去,翁仲相看不敢言。
古墓
相关推荐
【赏析】: 本诗为唐代诗人元稹所作,内容为描写墓地的荒凉情景。首句“碑断苔荒土半穿”,描绘了古墓周围荒凉的景象;第二句“老狐号冷穴空垣”,进一步描述了老狐狸在墓中发出凄凉的叫声,让人感到阴森恐怖;第三句“珠襦玉碗谁携去”,暗示着这些珍贵的物品被盗墓者带走;最后一句“翁仲相看不敢言”,则表现了盗墓者的畏惧和无奈。这首诗以简洁有力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墓地的荒凉景象,同时也揭示了盗墓者的贪婪与恐惧
注释: 古墓:坟墓。 石麟阙耳笋生苔,要读丰碑与客来:石麟阙是古代宫殿前的一种建筑,形如麒麟头。这里指石麒麟的耳朵部分。耳旁的笋生着青苔,好像在诉说着什么。丰碑,即丰碑亭,是古人用来纪念功臣的亭子。与客来,意思是邀请客人来此。 精舍荒凉僧已出,瓦墙一朵佛桑开:精舍,即精舍寺,是佛教寺院。这里说寺庙荒废无人居住。佛桑,即佛桑树,是一种生长在南方的树,传说中能结出一种叫“菩提树”的东西,可以成佛
【注释】 龟趺:龟的脚,这里借指石碑。 马鬣:马鬃。安知:怎么知道。 若敖:人名。《左传•哀公六年》载:楚共王有子四人,长子若敖、次子蚡冒、三子斗椒、四子箴尹斗辛。若敖死后,蚡冒继立,为灵王。蚡冒死后,斗椒继立,为王。斗椒死后,斗辛继立,为王。箴尹斗辛的儿子斗寅(字子辛)在宋国作乱被杀。后因“若敖”又称“若敖墓”。求食:讨饭。鬼:鬼差。东郭:即东郭先生,《庄子•外物》篇载:东郭先生与儿子逃难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解答此类题目,要结合诗歌中的重要意象和重点诗句来理解。 【答案】 “古墓”:指墓地。“不知何代公侯墓”,不知道是哪一代的公侯墓地。“酹坛”:祭坛,是旧时举行祭祀仪式 时在祭坛上酹酒的场所。“攲倾”:倾斜倒塌。“牧儿”:放牧的童子,此处指牧童。“翁仲”:古代一种石雕,形如人 立于柱端的石制翁,因而得名。“满身苔”:长满了苔藓。“寒松”:冷峻苍劲的松树
古墓 堂封千代失嵯峨,高树平来草漫坡。 白马萧萧行客路,黄牛呃呃牧儿歌。 只今丽石文章少,奈尔空山风雨多。 闻道昭陵亦如此,伤情不必问谁何。 译文: 古时皇帝的坟墓高大巍峨,如今只剩下荒芜的高树和蔓延的野草。 白马在尘土飞扬的路上奔跑,黄牛在低鸣,牧童在歌唱。 如今美丽的石头已经很少见了,只有空山中的风雨声声。 听说昭陵的情况也是这样,伤心的人不必问是谁。 赏析:
【解析】 这是一首七律。前两句写荒草野梅,水边的坟墓,无人问津。后两句写断碑的残损,夕阳村的凄清。“古墓”即指“荒冢”,是作者对家乡故居的代称。“野梅”与“荒冢”相对,写出荒凉冷落的景象。“荒草”与“断碑”相映,更显荒凉之状。“水边”与“遗恨”相应,写出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怅惘之情。“无”字既写出了墓地的荒凉,也写出了诗人的悲凉心情。“无处”二字写出了墓地的冷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的孤寂之感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古墓的诗句,每句都带有深刻的内涵和象征。 “青磷夜照墓门红,苔长残碑字半蒙。”描述了古墓在夜间被青磷照亮的情景。这里的“青磷”指的是磷火,是一种古老的自然现象。而“墓门红”则可能是由于岁月的侵蚀,使墓门的颜色变得如同红色一般。同时,“苔长残碑字半蒙”则形象地描绘了古墓周围长满了青苔,而碑上的字迹也因岁月的侵蚀而变得模糊不清。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一幅古墓的静谧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