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舍倚松北,浮图界竹西。
江通严濑远,云压越山低。
槐里三原隔,襄城七圣迷。
临风悲往事,月落冻乌啼。
登六和塔
相关推荐
【注释】 六和塔:在江苏苏州。浮图,即佛塔。严濑:水深的地方,也作山涧水的意思。襄城:春秋时楚国邑名,后为楚地,故址在今湖北襄阳附近。《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春王二月己亥,公会宋公、陈侯、卫侯、许男、曹伯于北杏……遂会于襄。……秋九月丁卯,及楚人战于方城,……楚人败我师于胥浦……”襄城七圣迷:指三国时蜀将关羽屯兵于襄城南面之樊城,与曹操军对峙;又指东晋大将谢安隐居于会稽的剡溪旁,自号东山居士
【释义】:这首诗是诗人在钱塘江边登六和塔时,遥望远方的群山,感叹自己的漂泊生涯。 【赏析】:首句“钱塘江上撑空塔”,描绘了六和塔的雄伟气势。诗人站在塔上,眺望远方,只见钱塘江上的六和塔高耸入云,宛如一座撑天的巨塔。这里的“撑空”二字,形象地描绘了六和塔的气势恢宏。 颔联“塔外遥山翠作堆”,则将目光从六和塔移开,转而投向江边的远山。诗人看到的是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远处的青山如翠色堆叠
诗名:登六和塔 诗句一:阑槛倚云汉,身疑出上方。 注释:诗人站在高高的栏杆旁边,仿佛能触摸到天上的云朵。他感觉到自己似乎已经飞出了地面,来到了一个更高的地方。 诗句二:乾坤一指顾,吴越两消亡。 注释:诗人通过手指的方向,看到了整个天下的景象,感到天地之间的界限已经模糊了,就像吴越两国一样,已经消失不见。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世界的无限遐想和探索精神。同时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登六和塔》。 诗句释义: 1. 江上浮屠快一登,望中烟岸是西兴。 译文:登上江边的寺庙,心中无比畅快,眼前的江水两岸,正是西兴。 注释:浮屠,指的是寺庙。江上,指的是江边。一登,表示非常开心地登上去。望中,表示从高处看过去。烟岸,指的是江边的景色,如烟雾缭绕、水波荡漾等。西兴,指的是江边的一个城镇,位于杭州城西。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登六和塔时所看到的美景
【注释】 六和塔:即江宁宝刹的六和塔。在南京市西狮子山西北面,是江南名胜之一,始建于南朝梁代。 崒峍:高峻。 浮图:塔。翠微:青翠的山峰。 江湄:水边。 地高直见海穷处:指登高可以远眺。穷处,尽头。 天近先知日上时:天空越来越接近太阳了。 香绕五云宫里梦,墨浓千佛顶头诗:形容登塔时的仙境般的感觉。五云,道教传说中仙人居住的宫殿所在地。 无风最喜铃相语:没有大风的时候,铃声相互应和,很悦耳
【注释】 1. 登六和塔:登上六和塔。六和塔是杭州的一座塔,位于西湖边。 2. 目极去帆遥:目极:目光所及;去帆:离去的帆船。远望远处的帆船。 3. 身随飞鸟举:身体随着飞翔的鸟儿而上升。 4. 日落大江寒,风吹塔铃语:太阳落下后,大江显得寒冷。风吹动塔上的铃铛发出声音。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诗人登临六和塔时的所见所感。首句“目极去帆遥”,通过描绘远望帆船的景象,传达了诗人对远方的向往和期待
这首诗是一首描写六和塔的诗,通过对六和塔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于佛教文化的喜爱和敬仰。 诗句“浮图凌虚空,直上破青霭”描绘了六和塔的高耸入云,云雾缭绕的景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六和塔的壮丽。 “创建开宝初,屹峙吴越界。厚蟠苍山根,高出飞鸟外”则描绘了六和塔的历史背景和地理位置,体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 “我来试登攀,耳目为一快。初恍穿沈冥,稍进离昏昧。盘回讶螺旋
【注释】 六和塔:位于江苏省镇江市西北的金山上,为佛教圣地之一。 七级:指塔共有七层。 凌空一倚阑:凭栏而望,意指登高远望。 月垂沧海阔:月光倒映在辽阔的海平线上。 想结暮云寒:想象着傍晚的云雾也感到寒冷。 古越:指古代越国,即今天的浙江一带。 秋潮入壮观:秋天的潮水汇入壮阔的景观。 客星高可接:诗人仰望天空,希望能与天上的星星连接起来。 严滩:地名,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 【赏析】
【注释】六和塔:位于苏州城东北的北寺,建于公元1056年。 劳劳:指草木繁茂。吴越:泛指江南地区。秋一色:指秋天景色相同。江湖:指太湖、运河、长江等水域。天边惟有塔铃声:指只有塔上钟声传来,在空旷的天地间回荡。十三州:泛指当时中国东南沿海一带。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登苏州北寺六和塔时写的一首咏物诗。诗中以“登六和塔”为题,描写了登上六和塔所见的秋色、景色和听到的铃声。 全诗四联八句,每联两句
登六和塔 金轮高借佛云扶,七级阑干紫翠涂。 日月荡摩群象活,江山供养一鸥孤。 胎仙梦蜕探秦望,骨母灵魂吊伍胥。 盛世苍生无水厄,东南藉此作提持。 译文: 站在六和塔上,可以遥望着远方的景色。太阳和月亮在天空中闪烁,照耀着大地,使万物都显得生机勃勃。山峦起伏,江河流淌,一片繁荣景象。人们在这里寻找灵感,寄托他们的梦想和希望。我想起了古代的智者,他们在这座塔下思考人生的意义,探索宇宙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