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灯螃蟹月前供,迓鼓金销画领中。
帘卷重楼灯乍试,柳稍风暖雪初融。
元夕八首
相关推荐
这首诗描绘了元宵节的热闹情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 首句“看灯螃蟹月前供”,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元宵节夜晚观灯的场景。螃蟹是古人认为可以辟邪、驱疫的象征,这里用螃蟹来比喻那些在节日里为人们带来欢乐与祥和的人们。而“月前供”则暗示了这个观灯活动的地点是在月光下,给人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感觉。 次句“迓鼓金销画领中”,则是对观灯时音乐的描写。“迓鼓”是一种打击乐器,声音响亮且节奏感强烈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郑光祖的《元夕》中的第二首。全诗如下: 苍头喝道烛光微,梅压乌云柳压眉。 打块成团娇又颤,闹蛾簇簇翠冠儿。 注释: - 苍头:古代的一种官名,负责侍候贵族或官员的差役。 - 道:引导。 - 梅压乌云:形容夜色中梅花的影子如同乌云般厚重。 - 打块成团:形容女子娇小玲珑,如同打块成团一般。 - 娇又颤:形容女子娇柔可爱,又带点颤抖。 - 闹蛾簇簇:形容女子头上的装饰物繁多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王寂创作的《元夕八首》中的一首。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风飘蹀躞步摇轻,相唤相呼去看灯。 风飘的步摇轻轻摆动,相互呼唤着去观灯。 笑整玉梅藏素手,香肩三角卸吴绫。 笑着整理着玉梅藏在素手上,香肩三角解开了吴绫。 注释: - 风飘:形容步摇随风飘扬的样子。 - 蹀躞步摇:一种古代妇女头上的步摇,形状像蹀躞(一种小兽)而得名。 - 相唤相呼:相互呼唤。 - 看灯:观赏元宵节的灯火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杨载所作,共八句。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释: 1. 麝圆䭔拍澄沙团,馉饳糖霜乳橘盘。 - 注释:麝香圆和䭔拍都是古代宫廷中常用的香料,它们在元宵节时被用于制作糕点,如这种形状似月的糕点。 - 译文:元宵节时,人们用麝香圆和䭔拍制作的糕点作为礼物相互赠送。 2. 蕉叶柿花宜利少,叫声浑杂市声欢。 - 注释:"蕉叶"指的是一种绿色的荷叶,通常用于包裹食物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鉴赏。 “买市”指买元宵节的灯彩。“今宵”指今晚。“帅臣”指京城的守令。诗人通过“买市”“看帅臣”“九衢车马”等词语,写出了京城元宵节的热闹景象,以及作者对京城元宵节繁华场面的赞美之情。“香尘”指人踩在花瓣上的脚步声。“无限搀行卖卜人”指许多占卜的人挤在人群中。“搀”意为拥挤。“卜人”指算命先生。这一句诗写元宵节晚上,人们争相赏花灯、猜灯谜,热闹非凡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郢的作品《元夕八首》中的第二首,描绘了元宵节夜晚的盛况。以下是对每句诗的解释: 女童清乐玉琮琤(zhōng),一道群丝缓合笙。 女童弹奏着清脆悠扬的乐曲,如同玉石般的清乐,让人心旷神怡; 一条条丝绸在月光下缓缓飘动,宛如笙声般和谐悦耳。 更看苏家坊傀儡(kè lóu),软风娇送杵(chǔ)歌声。 更令人瞩目的是苏家坊的木偶戏,它们仿佛有了生命,随着温柔的微风摇曳生姿;
这首诗共八句,每句的翻译需要结合全诗的内容来理解。首先,我们来看第一句“天街箫鼓厌繁华”,这里的“厌”字表示厌倦、烦腻,意味着诗人对于喧闹繁华的街道已经感到厌烦。接下来是第二句“静访湖山释子家”,这里提到了“湖山释子家”,可能是指诗人前往了一个湖边或者山林中的寺庙,拜访了一位僧人。第三句是“珍玩图书尤绚眼”,这里描述了诗人看到了一些珍贵的玩物和书籍,这些玩物和书籍在诗人眼中显得十分华丽
【解析】 此题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时,需认真阅读全诗,了解内容,把握情感,在此基础上进行赏析。 “寒星万点御香飘”,意思是寒夜中的无数星光在飘散着御香。寒星,即寒夜之星光闪烁;“御香”,指皇宫中所用的香料,这里代指皇宫。这一句写景,描绘了一幅宫廷夜晚宁静祥和的景象。“寒星”,是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万点”形容星星多且密集,给人一种浩瀚的感觉。“御香”,指的是皇帝用的香料,这里借指皇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