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人活计等虚空,城郭山林处处通。 随缘应现水中月,万壑千潭一照同。
注释: 1. 道人:道士,僧人。 2. 活计:生活来源。 3. 虚空:虚无飘渺,指佛教所说的空无。 4. 城郭山林处处通:城中城外,山中林间处处都畅通无阻。 5. 随缘应现水中月:顺应缘分显现在水面上的月亮,象征佛家所说的幻化无实。 6. 万壑千潭一照同:万条峡谷和千个池塘都被月光照射得一样明亮。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道人生活的闲适与超脱的诗。全诗充满了佛教的禅宗思想。诗人通过描绘道人的生活
注释:用世俗的眼光来看待世间万物,对师父的取舍妄加评论。难道不知道一片云彩都不挂在天空上,一旦飞起飞落,心情就会长久地闲适。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纷扰的看法和态度。他认为,人们应该超脱世俗,用一颗清净的心去看待世间的一切,而不是被世俗的观念所束缚。这种观念体现了诗人追求内心宁静、远离纷扰的人生态度。同时,这也反映了唐代文人对于佛学的崇尚和理解,认为佛教教义能够帮助人们摆脱世俗的困扰
诗句如下: 少城衲子纷如粟,攘臂丛林空逐逐。 注释:少城寺的和尚们像米粒一样多,他们在寺庙里挥舞手臂,追逐着名利。 译文:少城寺的和尚们像米粒一样多,他们在寺庙里挥舞手臂,追逐着名利。 赏析:这句诗通过对比描绘了少城寺中热闹非凡的景象,同时也反映了僧侣们对于名利的执着追求。"纷如粟"形象地描绘了寺庙中众多和尚的数量之多,如同一粒粒米粒汇聚成河;“攘臂”则生动展现了僧侣们挥舞手臂
【注释】 师:和尚。锡:锡杖,佛教法器。孤峰:指蜀中险峰。含愁容:含着忧愁的神情。我常住:我常住在成都。东西南北总相逢:到处都相逢。 【译文】 师父今携锡杖下孤峰,好像听见猿和鸟含着忧愁的神情。 你为什么不说我常住,东来西往都能遇到。 【赏析】 此诗是诗人送其友宗泰到成都正法院而作的。首句“师今携锡下孤峰”即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孤峰”,既指四川崇山峻岭中的名山,也暗示出朋友即将远离俗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