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
兴居湛湛常清,不独坐时方是。
今人静坐取证,不道全在见性。
性于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
定成慧用无穷,是名诸佛神通。
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
空中杳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
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
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
本心尚乃如空,岂有得失能所。
但将万法遣除,遣令净尽无馀。
豁然圆明自现,便与诸佛无殊。
色身为我桎梏,且恁和光混俗。
举动一切无心,争甚是非荣辱。
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号毗卢。
毗卢不来不去,乃知生灭无馀。
或问毗卢何似,只为有相不是。
眼前叶叶尘尘,尘叶非同非异。
况此尘尘叶叶,个个释迦迦叶。
异则万籁皆鸣,同则一风都摄。
若要认得摩尼,莫道得法方知。
有病用他药疗,病差药更何施。
心迷须假法照,心悟法更不要。
又如昏镜得磨,痕垢自然灭了。
本为心法皆妄,故令难尽诸相。
诸相离了何如,是名至真无上。
若欲庄严佛土,平等行慈救苦。
菩提本愿虽深,切莫相中有取。
此为福慧双圆,当来授记居先。
断常纤尘有染,却于诸佛无缘。
翻念凡夫迷执,尽被情爱染习。
只为贪著情多,常生胎卵化湿。
学道须教猛烈,无情心刚似铁。
直饶父母妻儿,又与他人何别。
常守一颗圆光,不见可欲思量。
万法一时无着,说甚地狱天堂。
然后我命在我,空中无升无堕。
出没诸佛土中,不离菩提本坐。
观音三十二应,我当亦从中证。
化现不可思议,尽出逍遥之性。
我是无心禅客,凡事不会拣择。
昔时一个黑牛,今日浑身总白。
有时自歌自笑,傍人道我神少。
争知被褐之形,内怀无价之宝。
更若见我谈空,恰似囫囵吞枣。
此法唯佛能知,凡愚岂解相表。
兼有修禅上人,只学斗口合唇。
夸我问答敏急,却元不识主人。
盖是寻枝摘叶,不解穷究本根。
得根枝叶自茂,无根枝叶难存。
便逞已握灵珠,转于人我难除。
与我灵源妙觉,远隔千里之殊。
此辈可伤可笑,空说积年学道。
心高不肯问
禅定指迷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禅定指迷歌》是一首源自宋代的诗歌,由张伯端所作。该诗不仅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造诣,还蕴含了深邃的禅宗智慧,通过描绘如来般清澈的禅性与静坐时的心境,展现了一种超越世俗、追求内心平和的生活态度。
从文学角度来看,《禅定指迷歌》以其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成功地捕捉了禅宗思想的精髓。诗中的“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等语句,以自然之水的比喻,传达了禅宗强调的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种表达方式,既具象又抽象,使得读者能够在直观的感受中理解到禅宗追求的内在平和。
在哲学意义上,诗中的“性于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表达了禅宗的核心观念——心即是佛。通过强调观照内在本性的重要性,诗人鼓励人们去探索、去体验自我内在的真实面貌。这种对内心世界的探索和认知,不仅是修行的起点,也是达到精神自由的关键步骤。
从禅宗的实践角度出发,这首诗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实践禅宗的教义。例如,诗中提倡的“静坐取证,不道全在见性”就强调了在日常活动中寻找禅意的重要性。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活动,更是一种生活的艺术,引导人们在喧嚣的生活中寻得内心的宁静和平和。
《禅定指迷歌》通过对禅宗思想的具体阐释,展示了如何通过内省和修行达到心灵解脱的途径。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更是一本生活的指南,指导人们在现代社会中寻找心灵的归宿。
《禅定指迷歌》作为一首蕴含丰富禅宗哲理的文学作品,其艺术魅力和深远影响力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论是从文学角度解读其语言美,还是从哲学和心理学角度深入探讨其内涵,都不难发现其对于现代人心灵的深刻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