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
兴居湛湛常清,不独坐时方是。
今人静坐取证,不道全在见性。
性于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
定成慧用无穷,是名诸佛神通。
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
空中杳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
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
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
本心尚乃如空,岂有得失能所。
但将万法遣除,遣令净尽无馀。
豁然圆明自现,便与诸佛无殊。
色身为我桎梏,且恁和光混俗。
举动一切无心,争甚是非荣辱。
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号毗卢。
毗卢不来不去,乃知生灭无馀。
或问毗卢何似,只为有相不是。
眼前叶叶尘尘,尘叶非同非异。
况此尘尘叶叶,个个释迦迦叶。
异则万籁皆鸣,同则一风都摄。
若要认得摩尼,莫道得法方知。
有病用他药疗,病差药更何施。
这首诗通过描述禅定和见性的过程,表达了对佛教禅宗的理解。以下是对诗句的逐句释义:
- 如来禅性如水,体静风波自止。
- 如来:佛陀。
- 禅定:指修行者内心的专注和平静状态。
- 禅性:即佛教中的本性或本性的纯净状态。
- 如水:比喻禅定的状态像水一样平静、纯净。
- 体静:指内心保持平静。
- 风波自止:比喻内心的波动和困扰自行停止。
- 兴居湛湛常清,不独坐时方是。
- 兴居:形容生活或修行的状态。
- 湛湛:清澈、明亮的样子。
- 常清:始终保持清明的状态。
- 不独坐时方是:不是只在坐着的时候才达到这种状态。
- 今人静坐取证,不道全在见性。
- 今人:指现代人。
- 静坐:指安静地坐着修行。
- 取证:寻求验证或证明。
- 见性:指通过修行达到对本性的认识。
- 性于见里若明,见向性中自定。
- 性于见里:指的是通过修行对本性有了清晰的认识。
- 若明:好像已经非常明亮。
- 见向性中:指的是通过修行对本性的认识已经非常明确。
- 自定:指内心的平静和安定。
- 定成慧用无穷,是名诸佛神通。
- 定成慧用无穷:指的是内心的平静和安定能够带来无限的智慧。
- 神通:指佛陀具有的特殊能力或神通。
- 几欲究其体用,但见十方虚空。
- 几欲:几乎想要。
- 究其体用:探索其内涵和用途。
- 十方虚空:指宇宙的广阔无垠,也可以用来形容内心的空虚和迷茫。
- 空中杳无一物,亦无希夷恍惚。
- 空中:比喻内心。
- 杳无一物:没有一丝一毫的东西存在。
- 希夷恍惚:形容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 希恍既不可寻,寻之却成乖失。
- 希恍:指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 可寻:可以找到或解释清楚。
- 乖失:指寻找或解释的过程中出现的偏差或错误。
- 只此乖失两字,不可执为凭据。
- 只此:只有这个。
- 乖失:偏差或错误。
- 两字:两个字。
- 不可执为凭据:不能把它当作决定性的依据或证据。
- 本心尚乃如空,岂有得失能所。
- 本心:指人的本性或内心深处。
- 尚乃:仍然。
- 如空:就像空无一物一样。
- 得失能所:关于得失的问题都是不存在的。
- 但将万法遣除,遣令净尽无馀。
- 万法:指所有事物或现象。
- 遣除:去除或消除。
- 净尽无馀:使一切事物都变得纯净而没有剩余。
- 豁然圆明自现,便与诸佛无殊。
- 豁然:开阔明朗的样子。
- 圆明:圆满明亮。
- 自现:自己显现出来。
- 便与诸佛无殊:就和佛陀的境界没有差别了。
- 色身为我桎梏,且恁和光混俗。
- 色身:指身体或肉身。
- 桎梏:束缚或限制。
- 和光混俗:随和自然,与社会大众融为一体。
- 举动一切无心,争甚是非荣辱。
- 举动:行动或举止。
- 一切无心:对所有事物都不存有任何偏心或私心。
- 争甚是非荣辱:没有必要去争论是是非非,荣辱得失。
- 生身只是寄居,逆旅主号毗卢。
- 生身:生命或存在。
- 寄居:暂时居住或停留。
- 逆旅主号毗卢:逆旅的主人被称为毗卢(菩提)。
- 毗卢不来不去,乃知生灭无馀。
- 毗卢:佛教中的佛陀或菩提树的果实。
- 不来不去:既不来又不去,意味着永恒不变。
- 生灭无馀:生死轮回都没有了,达到了涅槃的境界。
- 或问毗卢何似,只为有相不是。
- 毗卢:佛陀或菩提树的果实。
- 何似:什么像?
- 有相不是:虽然有外在的形象,但实际上并不是它。
- 眼前叶叶尘尘,尘叶非同非异。
- 眼前:指眼前的事物。
- 叶叶尘尘:事物的表面和本质都是尘世的。
- 非同非异:既不是完全相同,也不是完全不同,处于中间状态。
- 况此尘尘叶叶,个个释迦迦叶。
- 况:何况。
- 此尘尘叶叶:更不要说这些尘世中的叶叶和尘尘了。
- 个个释迦迦叶:每一个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化身。
- 异则万籁皆鸣,同则一风都摄。
- 异则万籁皆鸣:不同的事物都有声音。
- 同则一风都摄:同样的风吹过所有的事物都收拢起来,没有区别。
- 若要认得摩尼,莫道得法方知。
- 若要认得摩尼:如果想要认识真理或真相。
- 莫道得法方知:不要认为只有在获得佛法才能知道真相。
- 有病用他药疗,病差药更何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