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 · 月

山围宽碧,月十分圆满,十分春暮。匹似涌金门外看,添得绿阴佳树。野阔星垂,天高云敛,不受红尘污。徘徊水影,闲中自有佳处。
乘兴着我扁舟,山阴夜色,渺渺流光溯。望美人兮天一角,我欲凌风飞去。世事浮沉,人生圆缺,得似烟波趣。兴怀赤壁,大江千古东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轼的《念奴娇·中秋》 是一首充满情感和哲理的词作,表达了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由境界的追求。这首词不仅在文学上具有极高的价值,而且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下面将详细介绍该文学作品:

  1. 作者简介
  • 苏轼: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因其诗、词、文、画俱佳而被誉为“文坛泰斗”。其作品风格豪放洒脱,富有深刻的哲理意味。
  1. 创作背景
  • 元丰五年中秋:此词创作于北宋元丰五年(1082)中秋时节,此时苏轼因政治原因被贬谪至黄州。身处逆境,他渴望逃离现实,寄情于自然之中。
  • 自由与清静的追求:在黄州的贬谪生活中,苏轼更加深切地体会到了生活的不自由和束缚,因此他向往月宫中的清静与自由。
  1. 词作内容
  • 上片写景:词人通过描绘月光的美好和月宫的迷人景象,展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 下片抒情:抒发了词人对于美好自由境界的向往和追求,体现了他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憧憬。

苏轼的《念奴娇·中秋》不仅是一首美丽的词篇,更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和文化内涵的艺术作品。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欣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的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