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向晚,渐霞收馀绮,波澄微绿。木落山高真个是,一雨秋容新沐。唤起嫦娥,撩云拨雾,驾此一轮玉。桂华疏淡,广寒谁伴幽独。
不见弄玉吹箫,尊前空对此,清光堪掬。雾鬓风鬟何处问,云雨巫山六六。珠斗斓斑,银河清浅,影转西楼曲。此情谁会,倚风三弄横竹。
【诗句解读】
“海天向晚,渐霞收馀绮,波澄微绿。”描绘的是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色:天空和海面在夕阳的映照下渐渐染上了斑斓的色彩,水面上的波纹也显得格外清新明亮。
“木落山高真个是,一雨秋容新沐。”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秋天景象的赞美。树木逐渐枯萎,山峦显得更加高耸,整个秋天的气息仿佛刚刚被雨水洗涤过一般,展现出一种清新而又充满活力的景象。
“唤起嫦娥,撩云拨雾,驾此一轮玉。”这里运用了神话传说中嫦娥奔月的故事,将明月比作嫦娥,用“拨雾撩云”的手法来描绘月亮的神秘与美丽。
“桂华疏淡,广寒谁伴幽独。”这句诗则进一步强调了月光的清冷、疏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略带寂寞的氛围。
“不见弄玉吹箫,尊前空对此,清光堪掬。”诗人在这里通过典故引出了《神女赋》中的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共赏明月的情景。这里的“清光堪掬”形容月光的美丽,让人忍不住要伸手去捧取。
“雾鬓风鬟何处问,云雨巫山六六。”这句诗通过询问,表达了对远方情人的思念之情。而“云雨巫山”则暗指了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巫山云雨之事,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向往和渴望。
“珠斗斓斑,银河清浅,影转西楼曲。”这句诗描绘了夜晚星空的美丽景象,银河清晰可见,星星点点如珠子般璀璨。而“影转西楼曲”则形象地展现了月亮倒映在窗前的美景。
“此情谁会,倚风三弄横竹。”最后一句则是诗人抒发情感的地方。他独自倚靠在窗前,望着天上的明月,心中涌起的那份深情无人能够理解或体会。而“三弄横竹”则可能是诗人自娱自乐的方式,通过弹奏古琴来表达内心的感慨。
【译文】
海天向晚,渐霞收余绮,波澄微绿。
木落山高真个是,一雨秋容新沐。 唤起嫦娥,撩云拨雾,驾此一轮玉。
桂华疏淡,广寒谁伴幽独?
不见弄玉吹箫,尊前空对此,清光堪掬。
雾鬓风鬟何处问,云雨巫山六六。
珠斗斓斑,银河清浅,影转西楼曲。
此情谁会,倚风三弄横竹。
【赏析】
此词以描写中秋夜景为主,上阕着重写景,下阕侧重抒情。开笔即点出时间是黄昏时分,天空中云霞已经收起,只剩下一片宁静的夜色。接着描述水面波光粼粼,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随后又转入对秋季景色的描绘,通过“木落山高”等词语,勾勒出了一幅深秋时节的山水画卷。
词人巧妙地运用了“唤起嫦娥,撩云拨雾”的意象,将月亮拟人化,赋予了其神奇的魅力。同时,又将桂树与嫦娥联系起来,使得整个画面更具有诗意。然而,词人并未满足于此,而是继续发挥想象,将月亮与广寒宫联系起来,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内涵。
接下来的几句,词人转而描绘了夜晚的星空。通过“珠斗斓斑”等词语,将银河描绘得犹如明珠般璀璨。同时,又通过“影转西楼曲”等词语,将月光映照在窗户上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这些细节的刻画,使得整个画面更具立体感。
词人在描绘完夜晚的美景后,开始转入抒情。开头两句直接表明了自己对月亮的喜爱之情。接着又通过“不见弄玉吹箫”等词语,将自己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尤其是“清光堪掬”,更是将月光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最后几句则转向自己的处境。词人独自一人倚靠在窗前,看着天空中的月亮。此时的心情既是一种无奈,又是一种期待。这种复杂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整首词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这首词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秋夜图景,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词既有画面感,又有情感共鸣,值得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