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坡杂诗

三径应缘二仲开,定交笑指岁寒梅。
却嫌桃李无区别,下有成蹊俗客来。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南坡杂诗》是宋代诗人虞俦创作的一首诗,共由四首组成,每首都以描绘自然景观和抒发个人情怀为主。《南坡杂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自然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更透露出他对世事的淡然态度和高洁情操。以下将具体阐述这首诗:

  1. 诗歌背景
  • 创作时间:这首诗的创作时间不详,但据《宋史·虞俦传》记载,虞俦在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年)以太常少卿使金,嘉泰间官至兵部侍郎,奉祠卒。因此可以推断,此诗可能是他晚年的作品。
  • 作者生平:虞俦是宋宁国人,字寿老,孝宗隆兴元年进士。他曾历任绩溪令、监察御史等职,因排击贵近而朝纪肃然。光宗绍熙五年知湖州时推行荒政,全活甚众。宁宗庆元六年任兵部侍郎后奉祠卒。
  1. 诗歌内容
  • 首章:《南坡杂诗》的首章“三径应缘二仲开,定交笑指岁寒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间的交往和对季节变换的感受。诗人在南山脚下开辟小径,邀请朋友一同欣赏冬日里盛开的梅花,以此表达对友谊的珍视。
  • 次章:“却嫌桃李无区别,下有成蹊俗客来”揭示了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不屑。他嫌弃那些只知攀比、不择手段追求荣华富贵的人,这些人就像春天桃李争艳一样,最终引来了成群结队的俗客。
  • 末章:“折腰五斗非吾事,惭愧轻儇一小儿。”表达了诗人对物质享受的淡泊。他认为即使生活条件有限,也不应该为了五斗米而弯腰侍奉权贵,反而要惭愧于那些轻浮狡黠的小辈。
  1. 艺术特色
  • 自然景观的描绘:虞俦擅长通过细腻的自然景物来表达自己的心灵世界。他的诗中经常出现山水田园的景象,如“涧下初惊郁郁时,十年春雨旧相知”、“先生垄上带经锄,一雨朝来土脉苏”等诗句,都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自然画卷。
  • 情感的抒发:虞俦在诗中常常借景抒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和对世态人情的洞察。他的诗作往往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引发共鸣。
  • 哲理的思考:虞俦的诗作不仅仅停留在对自然景色的描述,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他在诗中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等问题,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深度。
  1. 历史影响
  • 文学地位:《南坡杂诗》作为虞俦的代表作之一,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沉的思想内涵,影响了后世无数诗人的创作。
  • 研究价值: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和诗人虞俦的个人生平及其作品,《南坡杂诗》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它不仅是了解虞俦诗歌创作的重要资料,也为后世学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素材。
  1. 读者推荐
  • 初学者: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通过学习和阅读《南坡杂诗》,了解宋代文人如何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见解。同时,也可以学习到古人观察自然、思考人生的方式。
  • 爱好者:对于对宋代文学或特定题材感兴趣的爱好者来说,《南坡杂诗》是一部值得深入研读的作品。它不仅展现了虞俦的艺术才华,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某些面貌。
  • 研究者:对于从事中国文学史、宋代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南坡杂诗》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它不仅有助于深化对宋代诗歌发展脉络的认识,还可以作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参照。

《南坡杂诗》是虞俦以自然景象为背景,融入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杰作。它不仅是一首充满诗意和哲思的作品,也是一部反映宋代社会生活和文人精神风貌的重要文献。通过阅读和研究《南坡杂诗》,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人文精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