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德光天下,岁功成闰馀。
百篇推帝典,一半是农书。
咏史二十二首
介绍
。
《咏史》是南朝梁诗人刘勰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共22首,每首四句,以议论为主,借古人之事或典故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套关于历史的书籍。这套书收录了从春秋战国到唐朝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并通过生动的语言、精美的插图以及详细的注释,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
《咏史》是南朝梁诗人刘勰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共22首。每首四句,以议论为主,借古人之事或典故来说明自己的观点。
这是一套关于历史的书籍。这套书收录了从春秋战国到唐朝各个时期的历史事件和人物故事,并通过生动的语言、精美的插图以及详细的注释,让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社会变迁。
《咏史》是南朝
相关推荐
注释:圣明的德行普照天下,年成就了闰月的余光。 百篇之中推举帝王的典籍,一半属于农业方面的书籍。 赏析:诗人在这首诗中赞美了圣德对国家的贡献。他通过对历史的描述,表达了对圣德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他也指出了圣德的重要性,因为只有圣德才能使得国家繁荣昌盛。 这首诗的主题是颂扬圣德,赞美其对国家的贡献。诗人通过对历史的描述,表达了对圣德的敬仰和感激之情。同时,他也指出了圣德的重要性
注释: 遁迹陶渔:隐居在田园之中。 论功纳麓多:指谈论功绩时,功劳大的人多。 已传精一语:已经传扬了精深的道理。 更作敕天歌:重新创作了一首能命令天地的歌曲。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峤的《咏史》之一。李峤(644-713)字巨山,赵郡赞皇人,唐初著名文学家、史学家。他的诗以典雅为特色,尤其擅长写景和抒情。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人物的行为和言论,来展现他的智慧和才华,表达了作者对这个人的高度赞扬
【注释】 ①三壤:指大地。②彝(yí)方:即“彝法”,常指古代的礼法、典章制度。③贻谋:传下来的计策、谋划。 【赏析】 此为《咏史二十首》之第十三首。诗人借咏古事,抒写怀抱。前两句以地还三壤,彝方次九畴起兴,说明国家将恢复旧日的基业,而后两句则表明自己的志向:愿效天与,继承先人遗下的治国之道。全诗语言简练,含义深远
注释:我向桑林六罪己,对祝网三仁心。我只应当宽待虐待者,为什么还要怀有惭愧之心?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自述其历史观和对待历史的态度的诗篇。诗人通过“罪己”、“宽代虐”、“怀惭”等词语表达了自己对于历史的反思,也表达了对历史的敬畏之情。整首诗充满了历史感、现实感和哲理性,让人深思
“大邑周新造,曾孙武始王。伯夷方马谏,尚父已鹰扬。”这四句诗出自宋代诗人赵戣的《咏史二十二首·周武》。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读: 1. 大邑周新造: - “大邑”指的是古代诸侯国的都城或重要城市,这里可能指的是西周的首都镐京。 - “周新造”意味着周朝在这个时期开始重建和扩展其领土和影响力。 2. 曾孙武始王: - “曾孙”指的是周武王,是西周的开创者之一
诗句释义与赏析 赵戣《咏史二十二首》其二十 【诗句】 万世家为国,长城山作围。 试凭骊岫望,秦鹿几年肥。 【译文】 万家为国而战,长城环绕群山。 我试着站在骊山之巅远眺,想看看那被战火蹂躏的几年中,那些曾经肥壮的秦鹿如今又有多少存活下来? 【注释】 1. 万世家为国:指国家面临外敌侵扰,许多家庭为了保卫祖国而战。 2. 长城山作围:指的是古代为了防御敌人入侵而在边境修建的长城和围绕它的山地
真主乘昌运,假王恢隽功。 如何亡赖子,失笑未央宫。 注释:真正的天子拥有天命所归的运势,虽然暂时没有称王,但将来会取得巨大的成就。那些无才无德却妄图称霸的人终究会失败,可笑的是他们甚至还会嘲笑那些努力的国家。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对于国家治理和君主能力的不同看法。诗中认为真正的天子应该顺应天命,等待时机来称王建业。而那些妄图称霸的人最终只会失败。这种观点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
注释: 咏史二十二首:这首诗是李白对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的赞美。 意豁高皇似,雄才大敌摧:意指他的胸襟开阔,像高皇(即刘邦)一样伟大。雄才,指的是他的才华横溢;大敌,指的是强大的敌人。摧,摧毁。 万方瞻日角,列宿粲云台:万方,指天下各地;日角,指太阳的一角;列宿,指天上的星星;粲,明亮的样子;云台,指星象台。 赏析: 这首诗是李白对历史上的一些英雄人物的赞美。诗人以高皇帝为榜样,称赞他胸怀宽广
注释:真正的名将横握着长槊,焚烧自己的庄稼也让人忍受。 大君有时有命,雅意仍归俗。 赏析:此诗首句以曹操喻指历史上的英雄人物,后一句写英雄豪杰的本色。 “真名将”是赞扬英雄豪杰的豪迈壮志和高超本领。“横槊”,即挥矛,槊,长柄铁矛。“燃萁”是比喻自己与敌人同归于尽。诗人以曹操自比,抒发了自己报国立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王笑曰:‘籍(项羽的字)能为此中(指巨鹿之战)计者
{"诗句": "犬噬忧方重,羊车意转深。", "译文": "看着这些忧虑重重的困境,我不禁想起了那些被权力欲望驱使的人。", "关键词": ["犬噬忧", "羊车意转深"]} "犬噬忧方重,羊车意转深。可怜司马国,又属问蟆人。"是赵戣的《咏史二十二首其二十》中的一句诗。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1. 犬噬忧方重: - “犬噬”形象地表达了忧虑如同猛兽般吞噬人的心境。 -
```none 注释: - 马浮虽是谶,牛继亦殊闻。 - 昔者车书共,天乎南北分。 译文: 马浮虽然是一种预言,但牛继却有不同听闻。 过去天下一统,如今却南北分裂。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历史的变迁和国家的分裂。"马浮虽是谶,牛继亦殊闻",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无奈与感叹,同时通过提及“牛继”,暗示了国家的未来可能充满变数。诗中的“昔者车书共,天乎南北分”进一步强调了这种分裂的现实
【注释】 三秦:指函谷关以西的广大地区。 宁无:岂没有?几月:几个月。 登城:登上城楼。 聊:姑且,暂且。 北望:向北方望去。 流:眼泪流下来。 【赏析】 此诗为《咏史二十二首》之一,是诗人在长安时作。 首句“已拓三秦地”,意谓诗人自己曾到过长安,也去过三秦大地(指关中地区),并在那里做过官,治理过百姓。三秦,即关中地区,包括今陕西一带地方
赏析:咏史二十二首(其一) 真主乘昌运,假王恢隽功。如何亡赖子,失笑未央宫。 注释:在这首诗中,“真主乘昌运”和“假王恢隽功”分别指的是真正的统治者和虚假的君王都在追求自己的功绩。而“如何亡赖子”和“失笑未央宫”则表达了对那些不择手段谋取私利之人的讥讽。 译文: 这首诗通过对比的方式,指出了真正的统治者和虚假的君王都在追求个人的功绩,但结果却各不相同。对于那些不择手段谋取私利之人
玉陛尊梁帝 金园号群公 闻经同泰寺 索蜜净居宫 注释:玉阶上的皇帝被尊重,金园被称为群公。在同泰寺听闻佛法,在净居宫中寻求蜜糖。 译文:在玉阶上的皇帝受到尊重,金园被誉为群公之地。我在同泰寺聆听了佛法,在净居宫寻找到了蜜糖。 赏析:本篇诗描绘了隋朝时期皇帝的尊贵和金园的繁荣景象。同时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敬仰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注释:清净的方术才会被人嘲笑,庄严的佛法才能舍身。 基图:佛教经典《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中有《菩萨行》,即《十地经》、《正法轮经》等,称为“基图”。 肇始:开始,创始。 识趣:了解、懂得道理的意思。 庸人:平庸的人。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对佛教的理解和评价。他认为清净的方术和庄严的佛法才是真正值得人们学习的东西,而那些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实际效果的做法只会让人们感到可笑
注释翻译: 猛上临光殿,生擒归命侯。 猛上临光殿,生擒归命侯。猛上临光殿,生擒归命侯。这是说,你勇猛地冲到临光殿,活捉了归降的侯王。 师心无学术,与子失贻谋。 师心无学术,与子失贻谋。这是说,你的心性是专横的,缺乏学问和谋略。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英勇而专横的形象。他勇猛地冲进了临光殿,生擒了归降的侯王。然而,他的心性却非常专横,缺乏学问和谋略。这种性格使他失去了正确的指导和决策
咏史二十二首 唐室恢新造,秦王有大功。一国居北极,太子在东宫。 尊以父皇帝,赂之十六州。终无啖饭所,谁不石郎羞。 圣德光天下,岁功成闰余。百篇推帝典,一半是农书。遁迹陶渔久,论功纳麓多。已传精一语,更作敕天歌。地已还三壤,彝方次九畴。基图天与子,典则我贻谋。 罪己桑林六,仁心祝网三。只应宽代虐,何事德怀惭。 大邑周新造,曾孙武始。 ——宋代·赵戣《咏史二十二首 其二十》
注释:不一定黄明会存在,但最终还是丑口亡国。 难以让蜘蛛网漏掉,不能让败落的毡子藏身。 赏析:这首诗是咏史的诗作,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叹和对人性弱点的批评。 “未必黄明在”中的“黄明”指的是历史上的一个人物,他可能曾经是光明磊落、正直无私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他可能会逐渐变得腐败堕落,最终走向灭亡。这句诗表达了一个观点,即历史事件的发生并不完全取决于一个人的品质优劣
《咏史二十二首·其十七·唐高祖》是宋朝赵戣的作品,此诗通过对比唐代新主与周武王的不同表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下面是诗句、译文和注释: - 第一句:刺心真有志 - 注释:这句话意味着诗人认为唐高祖(李渊)有着坚定的决心和远大的意图,这种“刺心”之志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 赏析:通过使用“刺心”这个词,诗人强调了唐高祖的雄心壮志,这种志向是其能够统一中国的重要原因。 - 第二句
``` 尊以父皇帝, 赂之十六州。 终无啖饭所, 谁不石郎羞。 诗句释义 1. 尊以父皇帝:这里指的是后晋高祖(石敬瑭),他尊奉自己的父亲石敬瑭为皇帝,以此建立自己的统治。 2. 赂之十六州:表示后晋高祖为了巩固权力,向周边地区送去了十六州的土地和财富。 3. 终无啖饭所:意指后晋高祖虽然得到了土地和财富,但最终没有稳定的吃饭之地或经济来源。 4. 谁不石郎羞:这里的“石郎”是对石敬瑭的昵称
不假契丹力,踢翻麦饭盂。 试看龙衮畔,还有雀儿无。 此诗为宋代赵戣所作《咏史二十二首》中的第二十一首。全诗通过对比和寓言的手法,描绘了历史变迁中人物的不同命运,反映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个人情感的抒发。下面是诗句与译文以及注释: - 诗句释义: 1. “不假契丹力”:表示某事件或现象并非外力所促成,而是内在因素的结果。 2. “踢翻麦饭盂”:形象地描述某人或某事突然发生
诗句:坤舆聊底定,鼎祚又更新。 译文:经过长时间的动荡不安后,国家终于安定下来,皇帝的新统治也重新开始了。 注释:坤舆:大地;聊:暂且,略;鼎祚:国家的政权和地位;更新:重新开始。 赏析:此诗通过描述国家从动荡到安定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