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园艺我麻,南园树我桑。
东风吹时雨,青青久成行。
春服朝犹赊,大布冬可裳。
十年湖海役,尘暗貂裘黄。
曾无一事成,祇取三径荒。
何如老农圃,卒岁心不忙。
邻翁取余喜,笑语倾壶浆。
择术子已卜,守之慎勿忘。
学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学圃记闲》—— 文字间的田园生活
在杨绛的笔下,《学圃记闲》不仅是一篇散文,它是一幅细腻的田园风光图,是一次深刻的自我反思和对劳动尊严的探讨。
文章开始于作者对自己在干校中种菜生活的描绘。尽管他意识到自己在体力上与工资上的差距,但他选择了坦然接受这种不平等的现实。“我吃饭少,力气小,干的活儿很轻,而工资却又极高”,这样的对比让人深思。
文章中,作者详细地记述了建造厕所的过程。从选址、材料到最终完成的厕所,每一个步骤都充满了匠心。这不仅是对物理空间的建设,更是对生活环境的一种改善和美化。厕所完成后,作者还特意编了一个干干净净的门帘作为装饰。
杨绛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一种朴素而真实的生活态度:无论身处何种环境,都应该尽自己的能力去贡献,而不是抱怨。“我自觉受之有愧,可是谁也不认真理会我的歉意。”这句话反映了他内心的矛盾与无奈。
正是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生活琐事,构成了杨绛散文的独特魅力。他的文字简单却富有深意,通过对日常小事的描述,揭示了更深层的社会问题和个人情感。
在《学圃记闲》中,我们能看到一个普通个体在动荡时代背景下的坚持与努力。正如杨绛所言:“我以菜园为中心的日常活动,就好比蜘蛛踞坐菜园里,围绕着四周各点吐丝结网;网里常会留住些琐细的见闻、飘忽的随感。”这是对平凡生活的深刻感悟,也是对生活本质的探索。
《学圃记闲》不仅记录了杨绛的生活片段,更展示了他对生活的态度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它告诉我们,即使在平凡的生活中,也能发现不平凡的美,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