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俞太中山人

相访住三年,初终道一般。
知心于我异,屈指似君难。
有物皆同咏,无书不共看。
草堂今独处,宁免动长叹。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俞太中山人》是宋代诗人魏野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以及彼此间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

  1. 诗歌原文
  • 首句:“太白空来数百年” 描述了时间之悠久,如同太白金星般跨越了无数岁月来到人间。
  • 次句:“贯之今称隐其闲” 指的是在今天,人们依然称颂他的隐逸生活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 第三句:“静应笑我藏名拙” 表明虽然自己未能完全达到隐逸的境界,但友人的名声和地位却让他感到自豪。
  • 尾句:“惹得人多到竹关” 描述了友人的名声吸引了许多人,以至于他们纷纷来访。
  1. 诗歌解析
  • 主题表达:《寄俞太中山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以及对自己未能完全隐居于世的遗憾。
  • 艺术手法:诗人运用了对比和衬托的手法,通过描述友人的高名与自己的隐逸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效果。
  • 情感抒发:诗歌中流露出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友人高名的羡慕和尊重。
  1. 作品背景
  • 创作时间:《寄俞太中山人》的创作时间为宋代,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个高峰时期,诗人的思想和风格深受当时文化的影响。
  1. 作者介绍
  • 魏野简介:魏野,字仲先,号草堂居士,是宋代著名的诗人和学者,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寄俞太中山人》不仅是一首描写友情和隐逸生活的诗歌,更是魏野个人情感和哲学思考的体现。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精神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