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 · 惜别

门掩东风人去后,愁损燕莺心。一朵梅花淡有春。粉黛不忺匀。
我亦青楼成倦客,风月强追寻。莫把恩情做弄成。容易学行云。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武陵春·惜别》是宋代文学家谢懋创作的一首诗词,该作品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示了作者面对离别时的复杂心情。以下是对该文学作品的具体介绍:

  1. 作者简介:谢懋,宋人,以词作闻名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他的词风格豪放,善于捕捉自然景物中的情感变化,使得他的词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原文节选:门掩东风人去后,愁损燕莺心。一朵梅花淡有春。粉黛不忺匀。我亦青楼成卷客,风月强追寻。莫把恩情做弄成。容易学行云。
  3. 诗意解析:《武陵春·惜别》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来抒发作者离别时的忧愁与不舍。“门掩东风人去后”表现了诗人送别友人后的孤寂与哀伤;“愁损燕莺心”则形象地表达了因朋友离去而带来的心理落差和思念的苦痛。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是宋词中的经典之作。
  4. 文化影响:除了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外,《武陵春·惜别》在文化上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它是宋词中表达离别情绪的典型代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人际关系变迁的敏感与深刻理解。同时,它也体现了文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以及他们在特定情境下的情感体验。
  5. 词牌名源流:关于“武陵春”这个词牌的来源,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观点认为它来源于东晋陶潜的《桃花源记》,后者讲述了一个渔夫误入桃花源的故事。因此,“武陵春”可能与寻找美好事物的旅程有关,这与谢懋作品中的意境相契合。
  6. 艺术手法:在创作手法上,谢懋采用了典型的宋词手法,即借助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达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情感变化。这种手法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也使读者能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感波动。

谢懋的《武陵春·惜别》不仅是一首艺术性极高的诗词,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值得每一位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细细品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