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穿墙接竹梢,谷藏峰底大容瓢。
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
乱点落池惊睡觉,半山含润沃心焦。
瓦盆一斛何胜满,溢去犹能浸菊苗。
木山引水二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木山引水二首》是宋代诗人苏辙的作品,由苏轼和苏辙共同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哲理意蕴,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诗中“引水穿墙接竹梢,谷藏峰底大容瓢”两句,形象地描绘了水流通过狭窄的墙体,最终汇入宽广的自然景观之中的景象。这不仅体现了自然界水的流动与汇聚,同时也暗喻人生的起伏与变迁。这种将自然景象与人生哲理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得整首诗具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和更深远的意义。
诗的后半部分,“乱点落池惊睡觉,半山含润沃心焦”等诗句,进一步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通过对泉水细腻入微的描写,不仅表达了作者对于美好事物的珍视,也反映了作者内心的宁静与满足。此外,诗中的“但爱坚如湖上石,谁怜收自灶中焦”两句,则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即在面对世事纷扰时,依然能够保持一颗平静而坚定的心。这种对生活的积极态度,也是苏辙诗作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诗中的语言风格清新脱俗,既有豪放不羁的气势,也有深沉内敛的情感。这种语言风格的选择,既符合苏辙的个性特点,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了苏轼与苏辙之间艺术交流的结晶。同时,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学与艺术审美,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思考材料。
《木山引水二首》作为一首集自然美、艺术美与哲理美于一体的佳作,不仅展示了苏辙深邃的艺术才华和独特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生活、自然与人生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这首诗不仅是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的瑰宝,更是值得后人深入研究和欣赏的文学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