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水穿墙接竹梢,谷藏峰底大容瓢。
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
乱点落池惊睡觉,半山含润沃心焦。
瓦盆一斛何胜满,溢去犹能浸菊苗。

第一首:

木山引水二首引水穿墙接竹梢,谷藏峰底大容瓢。

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

乱点落池惊睡觉,半山含润沃心焦。

瓦盆一斛何胜满,溢去犹能浸菊苗。

译文:
木山引水二首
引水穿墙接竹梢,山谷藏在峰底的大瓢。
水流回旋滴落如瀑布,已经流尽又返回如海潮。
水滴乱洒打湿了池塘,半山上的露水滋润着心焦。
用瓦盆盛满了一斛水,溢出去还能浸湿菊花苗。

注释:
木山引水二首
这是描述诗人在木山下引水穿过墙壁,接上竹梢的情景。诗中描绘了山谷深处藏着的大瓢,以及水流回旋滴落如同瀑布般的壮观画面。最后一句“溢去犹能浸菊苗”则表现了诗人对这种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第二首:
引水穿墙接竹梢,谷藏峰底大容瓢。
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
乱点落池惊睡觉,半山含润沃心焦。
瓦盆一斛何胜满,溢去犹能浸菊苗。

译文:
引水穿墙接竹梢,山谷藏在峰底的大瓢。
水流回旋滴落如瀑布,已经流尽又返回如海潮。
水滴乱洒打湿了池塘,半山上的露水滋润着心焦。
用瓦盆盛满了一斛水,溢出去还能浸湿菊花苗。

注释:
引水穿墙接竹梢,谷藏峰底大容瓢。
这句诗描述了诗人如何引水穿过墙壁,连接到竹梢上。同时,诗中提到了山谷中隐藏的一个巨大的水瓢,这表达了诗人对于大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将流旋滴庐山瀑,已尽还来海上潮。
这句诗描绘了水流从庐山的瀑布流到大海的景象。诗人用“已尽还来”形容瀑布虽然已经流尽,但是仍然有海水潮汐涌来与之呼应,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自然景象。

乱点落池惊睡觉,半山含润沃心焦。
这句诗描述了水滴落在池塘中,打湿了周围的环境,使得人们被惊醒。同时,半山上的露水也充满了湿润,给人一种心烦意乱的感觉。这里的“含润”和“沃心焦”都是形容露水对人心情的影响。

瓦盆一斛何胜满,溢去犹能浸菊苗。
这句诗以一个反问句结束,表达了诗人对于瓦盆里水满溢出后仍能浸湿菊花苗的惊叹和喜悦。这里的“一斛”指的是瓦盆中的水量,而“溢去犹能浸菊苗”则是说虽然水量溢出了一部分,但仍然能够用来浇灌菊花,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巧妙利用以及对菊花的爱怜之情。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