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塔

屈原遗宅秭归山,南宾古者巴子国。
山中遗塔知几年,过者迟疑不能识。
浮图高绝谁所为,原死岂复待汝力。
临江慷慨心自明,南访重华讼孤直。
世人不知徒悲伤,强为筑土高岌岌。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屈原塔》并不是文学作品,而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该诗通过对端午节习俗的描绘,表达了对屈原的怀念之情;推测了屈原塔的来历,并赞颂了屈原不苟求富贵而执着追求理想志节的精神。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内容如下:

  1. 创作背景:苏轼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他的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议论时事见长。《屈原塔》作为其中的一篇,通过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来表达对屈原的怀念之情,这是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2. 诗歌结构:《屈原塔》共分为三部分,每部分都有其特定的内容和目的。第一部分通过描述端午节的习俗来引入主题,第二部分推测屈原塔的来历,第三部分则是对屈原精神的赞美。这种结构和内容安排使得整首诗既有情感的渲染,又有思想的深度。

  3. 语言风格:苏轼的语言风格豪放不羁,善于用词造句,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屈原塔》这首诗中,他运用了许多形象生动的语言,如“浮图高绝谁所为”、“临江慷慨心自明”等,这些诗句不仅展现了诗人的才华,也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屈原塔》是苏轼在特定历史背景下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通过对端午节习俗的描写和对屈原精神的赞颂,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见解,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深厚底蕴和苏轼个人的文学成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