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山祈雨诗

田漫漫,耕挹挹。拔陈草,生九谷。人功尽,雨则违。苗不穗,莩不米,哀将饥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太白山祈雨诗》是宋代诗人苏辙创作的一首古诗。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及其背景:

  1. 作者介绍
  • 作者简介: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父苏洵和其弟苏轼并称“三苏”,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地位。他的诗词作品风格质朴自然,富有哲理,对后世影响深远。
  • 诗歌风格:苏辙的诗歌多以抒情为主,语言简练而含蓄,善于运用典故和比喻,使得其诗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1. 诗歌原文及翻译
  • 原文节选:田漫漫,耕挹挹。拔陈草,生九谷。人功尽,雨则违。苗不穗,莩不米,哀将饥兮。
  • 译文:田野辽阔,辛勤耕作。铲除旧草,播下新苗。人力已尽,天公却不降雨。庄稼不结实,颗粒无收,饥荒即将到来。
  1. 诗歌赏析
  • 主题思想:《太白山祈雨诗》通过描述农田缺水、农作物枯萎的景象,反映了农民因干旱而遭受的苦难。诗中蕴含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同情以及对自然的敬畏。
  • 艺术手法:苏辙在这首诗中巧妙地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对自然景象与人世困境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他善于运用简洁的语言传达深刻的意境,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1. 创作背景
  • 历史背景:此诗写于宋代,当时由于连年战乱和政治腐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农民生活困苦,自然灾害频发。苏辙作为当时的一位官员和学者,亲历了这些社会问题,因此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歌。
  • 时代意义: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苏辙通过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现实。这首诗不仅是文学作品,也是历史文献,为后人提供了了解宋代社会的重要窗口。

《太白山祈雨诗》不仅展现了苏辙作为文学家的深厚功底,也反映了宋代社会的诸多问题,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鉴赏,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古代社会生活,同时也能从中汲取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和借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