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著南冠不到头,却随北雁与归休。
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
当日无人送临贺,至今有庙祀潮州。
剑关西望七千里,乘兴真为玉局游。
过岭二首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北宋文学巨匠苏轼的《过岭二首》
《过岭二首》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轼所做,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经历的深刻体悟和对过往岁月的无限感慨。
首篇《暂著南冠不到头,却随北雁与归休》以抒情的笔触勾勒出诗人身处逆境却依然保持乐观的生活态度。苏轼自述其经历贬谪后的心境变化,从曾经的“兔三窟”变为现在的无所依附,但他依旧选择随波逐流,享受生活的乐趣。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淡泊宁静的画面,让人感受到苏轼在面对人生低谷时的心态调整。
第二篇《平生不作兔三窟,今古何殊貉一丘》则更深入地探讨了个人自由与命运之间的关系。诗人表示自己不追求世俗所谓的“三窟”安稳,而是坚持自己的信仰与原则。这种超脱的态度体现了苏轼作为文人士大夫的独立人格,也反映了他对于人生无常的豁达理解。
这两首《过岭二首》不仅是苏轼个人情感的宣泄,更是宋代文人精神风貌的体现。在北宋这样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背景下,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苏轼的艺术才华,更折射出一个时代的文人对自我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深度思考。
苏轼在诗中的哲思与感悟,至今仍给人以启示。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写,更多地是对人生境遇和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通过阅读《过岭二首》,我们可以更加理解苏轼如何运用他的艺术天赋,来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