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己未九月予赴鞫御史闻子瞻先已被系予昼居三院东阁而子瞻在知杂南庑才隔一垣不得通音息因作诗四篇以为异日相遇一噱之资耳

早年相值浙江边,多见新诗到处传。
楼上金蛇惊妙句,卷中腰鼓伏长篇。
仳离岁月流如水,抑郁情怀积似烟。
今日柏台相望处,隔垣音响莫由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苏颂并未创作名为《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的文学作品。实际上,《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苏轼)的作品。苏东坡在公元1086年(元丰九年)九月赴御史台受审时,曾在三院东阁暂住,期间与友人苏颂偶遇,两人因隔一墙未能互通音信,便以诗相和,作为日后相见一笑的素材。

苏轼的这首《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是一首七言古诗,表达了苏轼对好友苏颂才华的赞赏以及对两人友情的珍视。诗中“源流同是子卿孙,公自多才我寡闻”表明苏轼对苏颂才能的认可和对自身才学的谦虚;“谬见推称丈人行,应缘旧熟秘书君”则反映了两人因共同的学识背景而结下的深厚友谊;“文章高绝诚难敌,声气相求久益勤”赞颂了苏颂的文才和两人之间的相互切磋;末句“异日相遇一噱之资耳”则预示了他们未来重逢时的欢乐场景。

苏颂并未创作《元丰己未三院东阁作》。这首诗是苏轼在赴御史台受审期间,因无法与苏颂互通信息而作的赠答之作,旨在表达对挚友苏颂才华的赞赏以及对未来相见的期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