稼轩字幼安,名弃疾。列侍清班,久历中外。五十年间,身事四朝,仅得老从官号名。稼轩垂殁乃谓枢府曰:“侂胄岂能用稼轩以立功名者乎?稼轩岂肯依侂胄以求富贵者乎?”自甲子至丁卯而立朝署四年,官不为边阃,手不掌兵权,耳不闻边议。后之诬公以片言只字而文致其罪,孰非天乎?嘉定名臣无一人议公者,非腐儒则词臣也。公论不明则人极不立;人极不立则天之心无所寄,世道如之何。
枋得先伯父尝登公之门,生五岁,闻公之遗风盛烈而嘉焉。年十六岁,先人以稼轩奏请教之,曰:“乃西汉人物也!”读其书,知其人,欣然其执节之想。乃今始与同志升公之堂,瞻公之像,见公之曾孙多英杰不凡,固知天于忠义有报矣。为信陵置守冢者,慕其能共人也;祭田横墓而叹者,感其义高能得士也;谒武侯祠至不可忘,思其有志定中原而愿不遂也。有疾声大呼于祠堂者,如人鸣其不平,自昏莫至三更不绝声,近吾寝室愈悲。一寺数十人,惊以为神。
公有英雄之才、忠义之心、刚大之气,所学皆圣贤之事,朱文公所敬爱,每以“股肱王室、经纶天下”奇之,自负欲作何如人。昔公遇仙,以公真相乃青兕也。公以词名天下。公初卜,得离卦,乃南方丙丁火,以镇南也。后之诬公者,欺天亦甚哉。
二圣不归,八陵不祀,中原子民不行王化,大讐不复,大耻不雪,平生志愿百无一酬,公有鬼神岂能无抑郁哉!六十年呼于祠堂者,其意有所托乎。枋得倘见君父,当披肝沥胆以雪公之冤,复官、还职、恤典、易名、录后、改正文传、立墓道碑,皆仁厚之朝所易行者。然后录公言行于书史,昭明万世,以为忠臣义士有大节者之劝。此枋得敬公本心,亲国之事,谈判所以为天下明公论、扶人极也。言至此,门外声寂然。枋得之心改有契于公之心也。以只鸡斗酒酬于祠下。文曰:
呜呼!天地间不可一日无公论,公论不明则人极不立,人极不立天地之心无所寄。本朝以仁为国,以义待士夫。南渡后宰相无奇才远略,以苟且心术用架漏规模,纪纲、法度、治兵、理财无可恃,所恃扶持社稷者惟士大
祭辛稼轩先生墓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祭辛稼轩先生墓记》是一篇关于文学的文学作品,由宋代文学家谢枋得所写。这篇作品不仅是文学创作的典范,同时也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祭辛稼轩先生墓记》是一篇充满情感与思想的作品,通过对辛弃疾生平的回顾和对其贡献的评价,展示了谢枋得深刻的爱国情怀和对英雄人物的敬仰。谢枋得作为南宋时期的一位文人,其作品中往往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深沉的历史感。他通过这篇墓记,不仅缅怀了辛弃疾的英年早逝,也展现了他个人对于理想与信仰的追求。
在文学史上,这篇墓记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历史价值被后世所传颂。《祭辛稼轩先生墓记》不仅记录了辛弃疾的生平事迹,还深刻描绘了那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人文风貌,反映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文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使得整篇文章既有文学性又不失庄重,这种艺术表达在当时是十分罕见的。
这篇墓记的文物价值也不容小觑。自1959年起,江西省人民委员会将此墓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1981年对其进行了重修,使其成为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墓前修建的石阶和碑文等设施,更是为后人提供了学习和瞻仰的机会。
《祭辛稼轩先生墓记》不仅因其文学价值而被后世传颂,更因其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而备受推崇。它不仅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一份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民族精神的宝贵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