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夷论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馀,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有些事情发生在千百代之前,古圣先贤们虽然已经把它们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不去深入的考察探究,仅凭借自己个人的偏见和小小的见识,就提出某种说法,导致失去事情的本来面貌,而学士大夫们就信守这种说法而不改变,这是有的啊,伯夷的事情就是这样。

伯夷,古代论述他的有孔子和孟子。凭孔孟二人的值得信赖而又反复论说,他们的说法就更可信了。孔子说:「不念旧怨,求仁而得仁,饿死在首阳山下,是德高而隐逸的人。」孟子说:「伯夷,不是他心目中的君王他就不侍奉,不立身在恶人的朝廷,躲避商纣王隐居在渤海边上,眼睛不看丑陋的颜色,不侍奉没有才德的人,是百世的楷模。」所以,孔子孟子都认为他赶上了残暴的纣王,不记旧怨,又不忍屈心侍奉,来求得他的仁义,甘心受饿,退避隐居,不肯自己降低自己去受污辱,等待天下政治清明,从而有了圣人的称号。然而,司马迁却认为武王伐纣时,伯夷敲着马进谏,天下归周后,伯夷感到耻辱,坚持道义不吃周的粮食,而做《采薇》这首歌。韩愈根据这个说法,也为他写了篇《伯夷颂》,认为没有伯夷叔齐这两个人,乱臣贼子会接连不断地出现于后世。这是非常不正确的。

商朝衰落,纣王因不仁残害天下人,天下人谁不怨恨纣王呢?而最怨恨的,是伯夷了。伯夷与姜太公曾经听说西伯侯善于奉养老人,就打算归附他。在这个时候,想要消灭商纣的心情,他们二人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武王起事,姜太公辅佐他,于是就把黎民百姓从水火中拯救出来,这时伯夷却没参与这是为什么呢?原来伯夷、吕尚都是当时德重年高的人,八十多岁了,年事已高。从海边赶到文王的邦都,算起来也有几千里远,从文王兴起,到武王时代,也要有几十年的时间,难道伯夷想归附西伯侯愿望没等实现,就死在渤海边了吗?或许死在奔赴西伯的道路上了?也许到了文王的邦都却没有等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吗?根据这种分析推论,也不会有像司马迁所说的伯夷「叩马而谏」这种说法成立的道理。

况且武王向天下人倡导大义,在太公辅佐下终于完成,可唯独他不认为是正义的,难道这个人会是伯夷吗?天下的政道有两种,仁义的和不仁义的。商纣为王,不仁义;武王为王,仁义。伯夷坚持不侍奉不仁义的商纣而等待仁义的君王,后来出现了仁义的武王,又不侍奉他,那么伯夷是想把自己处于何种境地呢?所以我说:古圣先贤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后世人持有偏见靠自己的见识把事情搞得失去本来面目。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建功立业的又哪会仅仅是姜太公呢!

介绍

《伯夷论》是一篇出自宋代王安石之手的文章,主要论述了伯夷的高尚品德和历史影响。文章通过对伯夷生平事迹的描述和对其道德评价的阐述,表达了作者对伯夷不屈不挠、追求真理的精神的赞美。在古代中国,文学作品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社会价值观念的反映。

王安石之所以撰写《伯夷论》,是因为伯夷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备受推崇的道德楷模,其生平事迹和高洁品质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孔子和孟子等古代圣贤都曾反复论说伯夷,强调其“不念旧怨,求仁而得仁”的高尚情操和“饿死在首阳山下,逸民也”的道德形象。这些论述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也为后世提供了评判人物行为的道德标准。

王安石通过《伯夷论》进一步阐述了自己对伯夷的评价。他引用孔子和孟子的论述,认为伯夷虽然身处困境,但能够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最终选择了以死明志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高洁品质。这种评价不仅体现了王安石对伯夷个人品质的高度赞扬,也反映了他对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期望和批评。

王安石的这篇作品还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它不仅是对伯夷这一历史人物的道德评价,也是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一种创新尝试。王安石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比喻,使得整个论述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富有生动的语言魅力。这种独特的文学风格不仅吸引了读者的兴趣,也展示了王安石卓越的文学才华。

《伯夷论》是王安石基于对伯夷高尚品德的理解和评价所作的文学创作。通过这篇文章,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对道德品质的重视,还可以感受到王安石作为一代文人对于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追求。这篇文章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讨论,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的重要文献之一。

注解

太公:即太公望,姓姜,名尚,字子牙。

西伯:西伯侯姬昌。

元元:百姓、平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