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馀,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伯夷论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闻西伯善养老,则欲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不与,何哉?盖二老,所谓天下之大老,行年八十馀,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文王之兴以至武王之世,岁亦不下十数,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

注释:

  1. 商朝衰落时,纣王以不讲仁爱和残暴统治天下,天下人无不痛恨纣王。
  2. 伯夷与太公听说西伯(周文王)善于养老之道,就想回去投奔他。
  3. 在那个时候,想要推翻纣王的人,他们的心难道会有什么不同吗?等到周武王起兵,太公辅佐他,就从苦难之中拯救了人民。伯夷却没有参与这次起义。为什么呢?
  4. 当时两位老人,是所谓的天下的贤老,年龄都已经八十多了,而且他们一生的经历也已经很丰富了。从海边前往文王的京城,距离也有几千公里。文王起兵一直到武王时代,时间也不短,每年大约有十几次战争,难道伯夷想要回到文王身边却没有实现自己的志愿,于是死在了北海吗?还是说他来投靠文王的时候就已经死了呢?或者是说他虽然到达文王的都城,但是没有能够活到武王的时代就死了?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对伯夷的评价就不太合适了。
  5. 但是周武王倡导正义,天下人都追随他,周公辅助他成就了功业。然而他却反对周武王,这难道是伯夷做的事情吗?
  6. 天下的道德标准只有两种,一种是仁爱,另一种是不仁。纣王是不讲仁义的君主,他的暴政让所有人都痛恨;而周武王却是讲仁义的君主,他的仁德让所有人都尊敬。
  7. 伯夷本来就不会侍奉不讲仁义的纣王,等待的是有了仁义之后才出来做官。
  8. 周武王也是讲仁义的君主,但他却不侍奉周武王。那么伯夷到底在什么地方呢?我这样说是因为圣贤们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是非常明确的,而后世一些只看到表面而不去了解真相的人就误解了圣人的观点。唉,如果伯夷能够活着,那么他在武王时期一定会像周公一样建立更大的功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