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以孔、孟之可信而又辩之反复不一,是愈益可信也。孔子曰:「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饿于首阳之下,逸民也。」孟子曰:「伯夷非其君不事,不立恶人之朝,避纣居北海之滨,目不视恶色,不事不肖,百世之师也。」故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是大不然也。
诗句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圣贤辩之甚详而明,然后世不深考之,因以偏见独识,遂以为说,既失其本,而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盖有之矣,伯夷是已。”
译文
事情有些出自千年前,圣贤们已经详细辩论并阐明了。但是后来的人没有深入地思考,只是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判断,然后就认为这是正确的,这导致了他们失去了根本,而学士大夫仍然坚守不变,这是存在的。伯夷就是这种情况。
注释
- 事有出于千世之前:意思是有些事情是从很久很久以前就开始的。
- 圣贤辩之甚详而明:指的是古代的圣贤们对这些事情进行了详细的辩论和阐述。
- 然后世不深考之:后来的人没有进行深入的考察。
- 因以偏见独识:根据自己片面的看法来形成见解。
- 遂以为说:就认为这是正确的理论或观点。
- 既失其本:已经失去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或本质。
- 学士大夫共守之不为变者:学者和士大夫们都坚持不变,没有改变。
- 盖有之矣: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存在。
- 伯夷是已:“伯夷”是指伯夷这个人,这里指伯夷作为一个例子。
赏析
伯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人,孔子和孟子都曾经对他的评价很高。在《论语》中,孔子称赞伯夷“不念旧恶,求仁而得仁”,在《孟子》中则称其为“百世之师”。然而,司马迁认为伯夷在武王伐纣时敲马谏止,被天下人视为叛徒,并拒绝吃周朝的粮食,因此创作了《采薇之歌》来歌颂他的高尚品质。韩非也据此写了一篇颂扬伯夷的文章。但这篇文章的作者韩子并没有完全接受这些观点,他对此表示反对,并进一步指出,如果没有孔子和孟子的论述以及伯夷的行为,那么后世的乱臣贼子会更多,这是非常不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