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褐轻装,狨鞯小队,冰河夜渡流澌。朔雪平沙,飞花乱拂蛾眉。琵琶已是凄凉调,更赋情、不比当时。想如今,人在龙庭,初劝金卮。
一枝芳信应难寄,向山边水际,独抱相思。江雁孤回,天涯人自归迟。归来依旧秦淮碧,问此愁、还有谁知。对东风,空似垂杨,零乱千丝。
高阳台(陈君衡游未还,周公谨有怀人之赋,倚歌和之)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在宋代,王沂孙创作的《高阳台·陈君衡游未还,周公谨有怀人之赋,倚歌和之》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词。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介绍:
作者介绍:王沂孙,字圣与,号碧山,又号中痴子,宋代词人、诗人、书画家。他的作品以抒情见长,风格清新脱俗,擅长写景咏物,尤以咏梅著称。他的诗歌和词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诗作原文及翻译:驼褐轻装,狨鞯小队,冰河夜渡流澌。朔雪平沙,飞花乱拂蛾眉。琵琶已是凄凉调,更赋情、不比当时。想如今,人在龙庭,初劝金卮。一枝芳信应难寄,向山边水际,独抱相思。江雁孤回,天涯人自归迟。归来依旧秦淮碧,问此愁、还有谁知。对东风,空似垂杨,零乱千丝。
诗意解析:《高阳台》通过对陈君衡游未还和周公谨怀人之赋的描绘,展现了词人的深厚情感和艺术才华。诗中的“驼褐轻装,狨鞯小队”形象地描绘了旅行者的简朴和旅途的艰辛,而“冰河夜渡流澌”则传达了寒冷的夜晚和河流的流动声。接着,“朔雪平沙,飞花乱拂蛾眉”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冬日的氛围和自然景观的美。此外,“琵琶已是凄凉调”表达了词人对音乐之美的感受和对往昔时光的怀念。最后,“一枝芳信应难寄”和“问此愁、还有谁知”反映了词人对远方朋友的思念之情和孤独感。
王沂孙的这首《高阳台》不仅以其精湛的艺术手法展现了深厚的情感,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追求。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和欣赏,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宋代文学的魅力和文化价值。
注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