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太子少师元章简公挽词

天子思贤共政涂,中台前日得真儒。
正看浴凤来虽晚,不觉冥鸿去已孤。
晓月犹临千里梓,春风又卷五云图。
谁过南荡青山下,只恐高名自古无。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赠太子少师元章简公挽词》是宋代诗人王珪的作品。王珪,字禹玉,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宋哲宗、宋徽宗、宋高宗三朝担任要职,被时人称为“三旨相公”。王珪一生为官清廉,勤于政事,他的诗歌作品多反映了对政治的关心以及对人才的珍视,其中《赠太子少师元章简公挽词》就是其代表作之一。

《赠太子少师元章简公挽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首句“天子思贤共政涂”表达了君王对于贤才的渴望与重视,体现了古代帝王治国理念中的重要一环——求贤若渴。诗中的“中台前日得真儒”则描绘了一位真儒的出现,这位真儒在朝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同凤凰浴火般璀璨夺目,但其到来却显得有些晚。这两句诗意深刻地揭示了君主与贤才之间微妙的关系,展现了君臣相得益彰的政治生态。

诗中的“正看浴凤来虽晚,不觉冥鸿去已孤”描绘了一幅凤凰虽然姗姗来迟、未能及时展翅高飞的画面,但冥鸿(即大雁)离去时却显得孤单,这种对比增强了诗句的情感力度。这不仅是对真儒出现的迟来的惋惜,更是对人才流失的深深哀叹。这样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画面感和情感张力。

诗的末句“晓月犹临千里梓,春风又卷五云图”以自然景象的描绘作为结尾,既呼应了诗题中的“挽词”,也暗示了诗人对于逝者的不舍与怀念。晓月如洗、春风吹拂,这些自然景象的美好与逝去之人的离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人不禁感叹生命的无常和美好时光的短暂。同时,这句诗也寄托了诗人对逝者高名永存的祝愿。

《赠太子少师元章简公挽词》是王珪在仕途上取得显著成就后对其曾经的同事和挚友的悼念之作。通过对政治环境、君臣关系和个人命运的描写,诗歌深刻地展示了王珪的政治理念和人格魅力。这首诗不仅是对一个历史人物的缅怀,也是对一种文化精神的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