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英台近 其三

落花深,芳草暗,春到断肠处。
金勒骄风,欲过大堤去。
翠楼葛领西边,恰如曾约,画阑映、一枝琼树。
正凝伫。
芳意欺月矜春,浑欲便偷许。
多少莺声,不敢寄愁与。
谢郎日日西湖,如今归后,几时见、倚帘吹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祝英台近 其三》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一首作品。下面将介绍这首词:

  1. 作者生平: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他是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他出生于音乐世家,自幼受家族影响,酷爱音乐和文学。

  2. 创作背景:辛弃疾在南宋时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但他的政治生涯并不顺利,多次被贬黜。在这样的背景下,他的词作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情感和政治色彩。这首《祝英台近 其三》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的。

  3. 词作原文:晚春时雨润如膏,草色遥看近却无。日暮春风,吹散落红去。愁似个中长恨歌。夜阑犹自湿轻罗。梦断香消,花落知多少。

  4. 词作鉴赏:此词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晚春时节的自然美景,同时也反映了辛弃疾内心的愁绪与哀怨。上片“晚春时雨润如膏”描绘了春雨带来的滋润,而“草色遥看近却无”则表达了对春光逝去的无奈与感慨。下片“愁似个中长恨歌”直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愁苦,而“夜阑犹自湿轻罗”则形象地描绘了词人的孤独与思念。整首词语言优美,情感深沉,是辛弃疾作品中的佳作。

辛弃疾的《祝英台近 其三》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物的词作,更是一种情感表达和文化传承的方式。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与欣赏,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与艺术之美,感受到辛弃疾这位英雄词人的独特魅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