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其一

扁舟思独往,樯影划晴烟。
要伴人随明月,踏破水中天。
谁信骑鲸高逝,空对笔端风雨,如泛楚江船。
老子穷无赖,端欲把降竿。
白蘋汀,归老计,似高闲。
平生爱我,一言相置二刘间。
准拟何山松桂,折足铛能安稳,芋火对阑残。
何必少林语,立雪问心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水调歌头 其一》是一首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词作。这首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情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下面对《水调歌头 其一》进行详细介绍:

  1. 作者简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他的诗、词、赋、文均有很高的成就,尤其在诗词方面,他的作品多表现出豪放派风格,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他的词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很大创新,开创了宋词的新境界。

  2.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宋朝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当时苏轼被贬密州(今山东诸城)期间所作。这首词的背景与苏轼当时的心境密切相关,反映了他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3. 主题内容:全词以月光为引,表达了作者对弟弟的深切思念。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和自己的心绪,词人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感情联结,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其中“千里共婵娟”一句,更是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表达了即便身处异地,也能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愿景。

  4. 艺术特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在艺术表现上具有高度的技巧性,如用月亮的变化来象征人生的起伏和情感的转变,使得整首词充满了哲理性和抒情性。此外,苏轼善于运用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这首词的语言清新自然,富有音乐美,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震撼。

《水调歌头·其一》不仅是苏轼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宋代文化的一个缩影。它不仅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还反映出那个时代文人的精神风貌和审美情趣。通过对这首词的学习,不仅能欣赏到古代文人的才情和智慧,还能从中汲取生活的智慧和精神的力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