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和山房十咏 其七

萧萧风籁助清吟,秋去冬来令又更。
惟有老禅都不管,任它檐铎作何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自和山房十咏·其七》是宋代诗人李曾伯的作品,表达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感悟以及对禅理的领悟。以下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介绍
  • 李曾伯是宋朝的一位诗人,他在诗坛上有一定的影响力。他的诗歌多以山水田园为主题,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1. 诗歌原文
    萧萧风籁助清吟,秋去冬来令又更。惟有老禅都不管,任它檐铎作何声。

  2. 诗歌赏析

  • 首句:“萧萧风籁助清吟”中,李曾伯运用“萧萧”二字来形容风声,既表现了秋风的声音,也暗含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淡泊。同时,“风籁”一词也暗示了自然界的和谐之声,与“清吟”相呼应,共同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心静如水的意境。

  • 次句:“秋去冬来令又更”则直接点明了季节的变迁,以及诗人对这些变迁的感受。这里的“令又更”表达了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无常的淡然态度。

  • 第三句:“惟有老禅都不管”展现了诗人对禅宗思想的理解和追求。在这里,“老禅”指的是超脱世俗的禅者,而“不管”则表明这些禅者的心境已经达到了一种不为外物所动的境界。这种态度对于追求心灵平静的诗人来说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 尾句:“任它檐铎作何声”则是对前文的一种哲理性总结。在这里,“任它”意味着顺其自然,不加以干涉。“檐铎”是一种古代建筑上悬挂的乐器,这里借指大自然的声音。诗人认为自然界的各种声音都是自然而然的存在,无需刻意去听或去评判,这正是禅理中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自和山房十咏·其七》不仅体现了李曾伯深厚的文学修养和高超的艺术技巧,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禅宗乃至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这首诗不仅是宋词艺术的典范,也是中国古代诗词宝库中的瑰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