赈荒到天台有作二首 其二

驰驱徒步问民饥,似我寒儒负笈时。
偪仄荒村随户到,萧疏几屋有烟炊。
平林带暝投山驿,苍鬓冲寒湿雨丝。
野老不知巡历至,相逢尔汝话家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赈荒到天台有作二首·其二》是宋代诗人李琪所作。下面将进行深入介绍:

  1. 作者简介:李琪,字文叔,号东城野客,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敏锐的民情观察,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篇。在宋神宗元丰年间,李琪曾任太学博士,后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尽管身处逆境,他的诗歌创作并未停歇,反而更加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苦难。

  2. 诗词原文:驰驱徒步问民饥,似我寒儒负笈时。偪仄荒村随户到,萧疏几屋有烟炊。平林带暝投山驿,苍鬓冲寒湿雨丝。野老不知巡历至,相逢尔汝话家私。

  3. 诗词解读:《赈荒到天台有作二首·其二》通过简洁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宋代荒灾时期民众生活的画卷。“驰驱徒步问民饥”反映了诗人不顾个人安危,深入民间了解灾情的决心。“似我寒儒负笈时”则体现了诗人自身的境遇,虽身陷困境,但仍不忘肩负社会责任。诗中的“平林带暝投山驿”,展现了灾后的荒凉与凄凉景象,以及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下所感受到的孤独和辛酸。“苍鬓冲寒湿雨丝”则刻画了诗人自身年老的形象,同时也表达了对百姓苦难的同情。

  4. 艺术特点:该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质朴无华的语言和深沉的情感表达。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能深刻地触动读者的心弦。诗人通过简洁的叙述和细腻的情感描写,成功地传达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这种朴素而真挚的风格,使得这首诗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非常独特且感人的作品之一。

通过对李琪的生平背景、作品原文、艺术特色及文化意义的探讨,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赈荒到天台有作二首·其二》这首诗的丰富内涵和深远影响。这不仅是对李琪本人的纪念,也是对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以及对中华民族苦难与坚韧精神的一种颂扬。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