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陈同甫抱膝亭

稻粱不难谋,轩冕亦易得。
胡为抱膝翁,恻恻复恻恻。
秋风堕碧梧,凤鸟去无迹。
愁吟草际蛩,儿女泪盈臆。
忽然一长啸,孤响起空寂。
令人识雅颂,一唱三叹息。
室庐在路傍,耕凿在民籍。
行人听笑语,稚子共眠食。
读书果何罪,须发又半白。
此意太劳劳,此身长抑抑。
抱膝且不可,出门更何适。
但勿问门外,蓬蒿若干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寄题陈同甫抱膝亭》是宋代诗人陈傅良的作品,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与追求。下面将详细介绍这首诗:

  1. 作者简介:陈傅良(1234—1307)字子韶,号止斋,温州瑞安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他在学术上主张经世致用,强调学问应服务于现实社会,这一点在其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陈傅良的诗作多涉及时政问题,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政治秩序的追求。

  2. 原文节选:稻粱不难谋,轩冕亦易得。胡为抱膝翁,恻恻复恻恻。秋风堕碧梧,凤鸟去无迹。愁吟草际蛩,儿女泪盈臆。忽然一长啸,孤响起空寂。

  3. 诗意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身居高位但内心孤独的人形象——陈同甫。他面对稻梁(食物)和轩冕(官位),却选择抱膝而坐,这种反差让人感到他的无奈和辛酸。“胡为”一词表达了对陈同甫行为的不解和感慨。随后的描写如秋风、凤鸟等意象,增添了一种苍凉和悲壮的氛围。最后,“忽然一长啸,孤响起空寂”更是凸显了陈同甫的孤独和内心的呐喊。

  4.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社会现象的批评。通过陈同甫的形象,诗人表达了对高官厚禄的不屑,以及对平凡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忧虑和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5. 艺术特色:诗歌在艺术表现上具有很高的成就。首先,语言简洁明了,富有音乐性。其次,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最后,整首诗的结构紧凑,层次分明,具有很强的叙事性和画面感。

  6. 历史影响:陈傅良的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体现了南宋时期文人的思想风貌,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特别是其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和批判精神,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

《寄题陈同甫抱膝亭》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蕴含着深厚哲理和社会意义的佳作。它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到见解和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这首诗不仅是陈傅良个人才华的体现,也是宋代文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