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古佛

树老枝半死,碑断壁底眠。
古屋颜色改,有佛独岿然。
苍首上雨足,坏臂蔓草缠。
野老每再拜,往往报丰年。
孔祠照四方,制度丹雘妍。
朝夕过其下,孰肯为恭虔。
土木兹仅分,吾民信益坚。
佛法入人心,谁与斸其根。
苍苍不可问,用意或者偏。
木蠹罪岂大,付与啄木权。
胡不啄佛徒,使蠹民之天。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赋古佛》是宋代诗人黄庶创作的作品。这首诗不仅体现了作者对于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受,也反映了他对于信仰与坚守的思考。在分析这首诗之前,首先需要了解其背景和作者生平,以更好地理解诗中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1. 作者简介
  • 黄庶(1047年—1125年),字亚父,号洪州分宁人,北宋时期的诗人,其诗歌作品多表现出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 黄庶于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后历任一府三州的官职,并曾在康州担任知州。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语言朴实无华,善于通过具体景物抒发情感,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理想人格的追求。
  1. 诗歌内容概述
  • 首联:“树老枝半死,碑断壁底眠。”这两句描绘了古物的衰败景象,其中“树老枝半死”形容树木因年代久远而显得憔悴不堪,“碑断壁底眠”则形象地表达了古碑断残、卧于墙底的情景,整体给人一种凄凉、衰败之感。
  • 颔联:“古屋颜色改,有佛独岿然。”这里用“颜色改”来描述古屋因年代久远而色彩褪变,同时“有佛独岿然”突出了佛像的静谧与庄严,与周围的颓败形成鲜明对比。
  • 颈联:“苍首上雨足,坏臂蔓草缠。”描绘了佛像因风雨侵蚀而生出的苔藓和藤蔓,以及人们对其顶礼膜拜的场景,表现了一种对佛教文化的敬畏和虔诚。
  • 尾联:“野老每再拜,往往报丰年。”描述了民间老者对佛祖的虔诚祈祷,希望能获得丰收之福,展现了宗教信仰对于民众生活的重要影响。
  1. 文学价值与意义
  • 自然描写:《赋古佛》通过对古树、古碑、古屋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的热爱和赞美之情。这种描写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也体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
  • 社会反映:诗中所展现的社会现象同样引人深思。通过对古物、佛像等的描写,反映出历史沧桑和社会变迁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
  • 哲学思考:诗中的许多意象和隐喻都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考。比如,通过对“佛徒”的描述,诗人表达了对于宗教信仰的质疑和思考,探讨了信仰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与统一。

《赋古佛》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更是一部富有哲理和思想深度的作品。它通过具体的景物描绘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审美视角,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深刻感悟。这首诗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文字游戏,更是一次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的碰撞,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深思。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