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漏子 馀甘汤

庵摩勒,西土果。
霜后明珠颗颗。
凭玉兔,捣香尘。
称为席上珍。
号馀甘,争奈苦。
临上马时分付。
管回味,却思量。
忠言君试尝。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更漏子·余甘汤》是宋代诗人黄庭坚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不仅是黄庭坚艺术创作上的一个高峰,也是宋词宝库中的瑰宝,其独特的风格和深邃的意境给后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下面将从多角度分析该作品的艺术特色、创作背景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1. 艺术特色
  • 黄庭坚的诗词创作以其奇峭的风格著称于世。他的词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展现出了这一特点。在《更漏子·余甘汤》中,黄庭坚巧妙地将自然景观融入词中,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出霜后明珠般的西土果,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界的美好与精致。通过“凭玉兔,捣香尘”等句子,黄庭坚实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艺术境界。同时,他在表达对美好事物的珍惜之余也透露出一种苦涩,增添了作品的深度和复杂性。
  • 黄庭坚擅长运用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更漏子·余甘汤》在艺术表达上达到了新的高度。他用庵摩勒(西土果)来代表珍贵的食材,以霜后的明珠作为点缀,这些意象丰富且富含深意。特别是“称为席上珍”、“号余甘,争奈苦”这样的句式,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细节观察的敏锐和深刻。
  1. 创作背景
  • 黄庭坚的一生充满传奇色彩,他既是苏轼的好友,也是江西诗派的开创者。他的作品深受时代影响,既有豪放洒脱的一面,也有深沉细腻的另一面。这种独特的气质和才华使他能够创造出如《更漏子·余甘汤》这样具有深刻内涵的作品。
  • 北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政治斗争激烈,许多文人士大夫都面临着生存的困境。黄庭坚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了许多反映人生感慨和时代变迁的作品。其中,《更漏子·余甘汤》便是其作品中的一部分,它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感受,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1. 文学史地位
  • 《更漏子·余甘汤》在中国古代诗词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宋词中的经典之作,被众多学者研究并传颂。黄庭坚通过此词展示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思想情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江西诗派的发展过程中,此词成为研究的重要对象之一。
  • 黄庭坚的词作不仅在中国受到重视,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更漏子·余甘汤》等作品的翻译版本在全球范围内流传,让更多的读者有机会接触到这一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更漏子·余甘汤》不仅因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而备受赞誉,更是黄庭坚独特艺术风格的典范。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可以感受到黄庭坚对于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以及对人生的深思。这首诗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审美享受,也为理解宋代文化和黄庭坚的个人经历提供了宝贵的视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