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干戈礼义隳,延陵高节救周衰。
当时若嗣诸侯统,后世谁传十字碑。
生死不欺留剑约,兴亡都在审音知。
名儒如欲修前史,列传应须次伯夷。
延陵季子庙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延陵季子庙》是宋朝诗人杨杰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不仅体现了杨杰的文学造诣,也反映了宋代文化的特色和审美情趣。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来详细介绍这首诗:
作者简介:杨杰是宋无为人,自号无为子,仁宗嘉祐四年进士出身。在神宗元丰时期官至太常,参与礼仪、乐舞的讨论。他与范镇有过音乐上的分歧,并在哲宗元祐年间任礼部员外郎,后出知润州,并曾兼任两浙提点刑狱。他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无为集》中,此外还有《乐记》。
诗词原文:《延陵季子庙》通过简洁有力的语言,展现了杨杰对历史人物的深刻理解以及对道德理想的追求。诗中提到“战国干戈礼义隳”,表达了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状况,以及周朝衰败的背景。同时,诗人借季子高节救周的故事,抒发了对高尚节操和忠诚信念的赞扬。诗句“生死不欺留剑约,兴亡都在审音知”更是凸显了季子的坚定信念和智慧决策。
作品鉴赏:杨杰的《延陵季子庙》不仅仅是简单的描述,而是通过对季子事迹的叙述,传递了一种超越时空的精神价值和道德观念。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和历史感,使读者能够从中汲取到丰富的思想营养和精神力量。
写作背景:杨杰创作此诗时,正值北宋文风兴盛之际,文人墨客们多有咏史抒怀之作。而《延陵季子庙》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它不仅反映了杨杰个人的思想感情,也可能受到了当时社会风气和文化氛围的影响。
《延陵季子庙》作为宋代诗人杨杰的经典之作,不仅展示了其深厚的文学功底,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与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社会价值观,进而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