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宗皇帝挽词七首 其七

攒宫开七月,隧路闭千秋。
地带三川拆,天含万国愁。
鸟云知圣没,龙驾想神游。
厚禄将无报,惭恩更白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宋仁宗皇帝挽词七首其七鉴赏

在宋代文人蔡襄的笔下,《仁宗皇帝挽词七首 其七》是一首蕴含深意且情感丰富的文学作品。诗中通过细腻的描述和深邃的感慨,展现了对先皇的深切缅怀与敬仰之情。

诗篇开篇即言:“道德由来太古同,生灵休养至仁中。”这句表达了对先皇治国理念的肯定,强调其以道德和仁爱为基石的统治方式,赢得了民心,并得到了长时间的和平与繁荣。接着诗人描绘了一幅宏大的历史画面,“五兵不试归神武,万物无私是化工。”这里用神武和化工比喻先皇英明的统治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得国泰民安、万民称颂。

“玉座忽逢春月尽,金旌遥指洛川穷。”这两句描绘了先皇驾崩的场景,春月尽,意味着生命的终点,而金旌远指洛川,则寓意着先皇的遗志和精神将永远流传。最后一句“年年翠辇长陪扈,那向西城别梓宫”,则是对往圣先贤的深深追悼及对先皇离世后国家哀思的表达。

此诗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追忆,更是对一种理想政治境界的向往。蔡襄以其深厚的文学功底,将这种理想寄托于文字之中,使读者不仅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感,更能体会到作者内心的敬仰与哀愁。

通过对这首诗的赏析,我们不难发现,宋仁宗皇帝的形象已超越了历史的局限,成为后世文化记忆中不朽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是一篇政治文献,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和民族记忆的象征。

《仁宗皇帝挽词七首 其七》是一首集历史回顾、个人感慨与文化传承于一体的优秀作品。它不仅是对一个伟大时代的记忆,也是对中华文化深沉底蕴的一次深刻体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