惆怅嘉兴路,三年几度经。
云帆连夜发,更鼓隔城听。
落月低烟树,秋风冷露萤。
客怀容易感,宜醉不宜醒。
过嘉兴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嘉兴》是元代诗人萨都剌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幅千岩万壑、云蒸霞蔚的江南水乡图景,体现了诗人对吴中水乡无限依恋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及其相关信息的具体分析:
- 诗歌内容:《过嘉兴》是一首七言古诗,描绘了从北方到达江南时的所见所感。诗中提到的烟云、画船、芦芽、吴姬等,无一不是江南一带的风物,这些景物与诗人愉快的心境被一起写入诗中,情景交融,画出一幅充满生机的江南春景。
- 创作背景:该诗作于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萨都剌当时离开大都沿运河南下,前往福建赴任,途经嘉兴,眼见江南的秀丽景色,诗人从一个异乡人的角度,用充满新奇感的语言写下了这首诗。
- 艺术特色:萨都剌生长在北方,他来到吴越水乡,从一个异乡人的角度,用充满新奇感的语言来描摹江南的秀丽景色。全诗运笔自如,着色淡雅,可谓心与景会,再现了江南水乡春末景色。
- 文学价值:《过嘉兴》不仅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深刻感受,还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使得这首七言古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 文化意义:作为元代文学作品的代表之一,《过嘉兴》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文化特点,也为后世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同时,它也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过嘉兴》不仅是萨都剌对江南水乡美景的一次生动描绘,更是他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交织的产物。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文化意义,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