碍塞处,有通疏。
看不足,绰有馀。
千古华山山下路,输他潘阆倒骑驴。
偈颂五十一首 其十六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五十一首 其十六”是宋代释大观的作品。释大观,字物初,号慈云,俗姓陆,是宋代一位著名的佛教僧人,出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文人家庭。他以文学和书法见长,并曾在净慈寺参学,对佛法有了深刻的领悟,因此他的诗文也流露出浓厚的佛学色彩。
释大观的这首诗表达了修行中的一种境界和哲学思考。诗中“碍塞处,有通疏。看不足,绰有馀”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洞察世间万象的智慧。这种智慧并非来自外在的获得,而是来自于内心的修炼和体验,正如华山下的山路,虽然千回百转,但最终能够抵达山顶的人却寥寥无几,只有潘阆那样倒骑驴子的人才能领略其中的奥妙。这反映了一种超越物质追求、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想。
释大观通过这首诗,向世人展示了禅宗思想中的“悟性”的重要性。他认为修行者不仅要在物质上清贫,更要在精神上富有。诗中“千古华山山下路,输他潘阆倒骑驴”一句,强调了只有真正理解佛法精髓的人,才能超越常人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从而达到一种精神上的高度自由和解脱。
“偈颂五十一首 其十六”不仅是一首文学作品,更是一种文化和宗教的表达。它体现了释大观的佛学思想和人生态度,对于研究宋代文学和禅宗文化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通过对这首诗的学习,人们不仅可以领略到宋代文学的魅力,还能深入理解佛教文化中的“悟性”和“解脱”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