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五十一首 其十七

凌霄跨灶,凌灭吾宗。
危分险布,铁网千重。
三更白如昼,掇转太虚空。
幻智庵前觅不得,萧萧松竹引清风。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五十一首·其十七》是宋代释大观的作品,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宇宙和生死的看法。下面将深入探讨这首诗的内涵:

  1. 诗歌内容概述
  • 背景与作者:《偈颂五十一首·其十七》是宋代释大观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偈颂中,大观和尚以深邃的禅意和精湛的文笔,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生命的真谛。诗作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思想境界,也展现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精神风貌。
  • 诗意解析:释大观在这首诗中使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如“凌霄跨灶”暗示着家族的兴衰更迭,“一切音响俱绝,髑髅眼活,一切色相皆空”则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超然物外。这种表达方式使得诗歌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哲学深度。
  1. 艺术特色分析
  • 语言风格:《偈颂五十一》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著称。诗中使用了许多古典文学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仗等,这些技巧的运用增加了诗句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 象征意义:释大观在诗中巧妙地运用自然景象和生活细节作为象征,如“枯木龙吟,一切音响俱绝”中的枯木象征着生命的脆弱和转瞬即逝;而“一切色相皆空”则揭示了佛教中对世界本质的深刻理解。
  1. 哲学思想探讨
  • 生死观:通过对生死的描写,释大观传达了一种超越生死的态度。他认为生死并非终极,而是生命过程的一部分,强调了个体对于生命意义的主动追求。
  • 宇宙观:诗中所描绘的世界观充满了对宇宙秩序的敬畏和对自然规律的认同。释大观通过这样的描述,表达了对宇宙和谐与平衡的向往。

《偈颂五十一首·其十七》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古典文学作品,更是一本蕴含丰富哲学思想的经世之书。通过对这首诗的深入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和领会释大观及其时代背景下的文化精神和社会价值观。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