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龙吟,一切音响俱绝。
髑髅眼活,一切色相皆空。
觑着即瞎,听著即聋。
堪笑观音大士,无端也证圆通。
枯木龙吟,一切音响俱绝。
枯木上龙在鸣叫,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
髑髅眼活,一切色相皆空。
骷髅的眼睛复活了,所有的色像都消失。
觑着即瞎,听著即聋。
看着它会瞎,听着它会聋。
堪笑观音大士,无端也证圆通。
可怜的观音菩萨,无缘无故地证明了她的圆通。
枯木龙吟,一切音响俱绝。
髑髅眼活,一切色相皆空。
觑着即瞎,听著即聋。
堪笑观音大士,无端也证圆通。
枯木龙吟,一切音响俱绝。
枯木上龙在鸣叫,所有的声音都消失了。
髑髅眼活,一切色相皆空。
骷髅的眼睛复活了,所有的色像都消失。
觑着即瞎,听著即聋。
看着它会瞎,听着它会聋。
堪笑观音大士,无端也证圆通。
可怜的观音菩萨,无缘无故地证明了她的圆通。
偈颂五十一首 其四十四 天无门,地无户,可中自有凌霄路。 普请诸人,进这一步。 注释: 偈颂:即佛门的颂赞词。五十一指《大乘起信论》所说五十一首偈颂。 偈,梵语音译为“偈”,即佛教中的诵经文或颂诗。 偈颂:即佛门的颂赞词。五十一是《大乘起信论》所说的一首偈颂。 偈:梵语音译为“偈”,即佛教中的诵经文或颂诗。 “偈”是佛教用语中的一种文体,由若干句组成的短文,用以表达佛教教义,称为“颂”。
诗句解读 深入解析“六祖赞”之一的艺术特色及文化内涵 1. 诗句原文 七百高僧总会禅,眼空四海鼻辽天。 黄梅若也无私曲,有甚衣盂到汝传。 2. 关键词解释与注释 - 高僧:指禅宗修行者或僧侣。 - 总会禅:集合众多高僧共同修行禅定。 - 眼空四海:眼界开阔,超越世俗。 - 鼻辽天:形容嗅觉敏锐,能够感知天地之精华。 - 黄梅:可能指某种自然物或者象征特定文化意象。 - 无私曲:没有私心杂念。 -
下面是对《六祖赞 其二》的逐句释义: 1. 菱花扑碎已誵讹:菱形花纹的镜子破碎了,传说中的事情也随之混乱。 2. 夜半传衣事转多:深夜里传来更换衣物的消息,事情变得复杂多变。 3. 从此曹溪玄路绝:从今以后,禅宗的玄妙之路将断绝。 4. 无风夜起拍天波:在没有风的情况下,夜晚能引起天空的波动(比喻禅宗教义的影响或传播)。 译文 菱花破碎,传说中的故事也随之变得模糊不清
万本青松手自栽,老来无复强追陪。 可怜溪畔周家女,也被渠侬脱赚来。 注释: 1. 万本青松手自栽:形容自然生长的青松,每一棵都是由树木自己栽种。 2. 老来无复强追陪:指人到了晚年,已经没有年轻时的追求和陪伴。 3. 可怜溪畔周家女:形容一个住在溪边,名叫周家的少女。 4. 也被渠侬脱赚来:意为这个少女也被这个人所欺骗和吸引,仿佛被“渠侬”所“脱赚”。 赏析:
了知罪性本来无,绝后何曾得载苏。元是从前风恙病,被佗断臂强涂糊。 【注释】 三祖赞:唐代文学家韩愈所作的一首赞美禅宗三位祖师的诗。三祖:指禅宗的弘忍、慧能和神会三人。他们分别在北宗与南宗中占据主要地位。了知:知道。罪性:罪孽,过错。本来无:本来没有。绝后:断绝后代。何曾:不曾。载苏:载福,保佑。元是:正是。从前:之前。风恙病:疾病。被佗:遭受。断臂:截断胳膊。强涂糊:勉强涂抹。 【赏析】
我们来逐句解析这首诗: 1. 只臂冷随霜刃落: - 注释:「只」在这里可能指的是孤独或单薄,「臂」指代身体的一部分,如手臂。「冷」形容环境或气氛的寒冷。「随」表示跟随、伴随的意思。「霜刃」是比喻,意味着像锋利的刀刃一样冷酷无情。 - 译文:一个人(可能象征着孤单的人)随着冷酷的刀刃落下。 2. 雪花分坠立齐腰: - 注释:雪花被分成几部分坠落,每一片都几乎与腰部高度相等。 - 译文
注释 1. 观音大士赞:这是一首赞颂观音菩萨的诗歌,表达了对观音菩萨以清净眼观看世界、超越世俗声音和色彩的赞美。 2. 一切音声相:一切声音的形态和状态。 3. 是人听以耳:人们通过听觉来感知这些声音。 4. 我圜通大士:指观音菩萨,“圜”意为圆满通达,“大士”是对菩萨的尊称。 5. 唯以眼而听:观音菩萨只用眼睛来观察世界,用听觉来修行佛法。 6. 非特以眼听:不仅是用耳朵听
【注释】 1.达磨大师赞:唐代诗人王维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是一首颂扬禅宗始祖达摩大师的诗。 2.人皆有心:人人都有一颗心。 3.胡为西来:为什么从西面来到中国。 4.递相诳惑:互相欺骗迷惑。 5.无明:无知。 6.神光:佛教语,指佛祖的光明。 7.厮淈𣸩:形容愚昧无知。 【译文】 人人都有心,人人都可以成佛。 为何从西方来到中国,又相互欺骗迷惑。 佛究竟在哪里?佛又是什么? 带着神的光
这首诗是曹源和尚对其父亲的赞美之作。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解读: 1. 父曹源,祖密庵。 - 注释:曹源和尚的父亲,他的祖辈是密庵禅师。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曹源和尚对父亲的尊敬和敬仰,同时也体现了禅宗传承的连续性。 2. 碧落碑,无赝本。 - 注释:碧落碑指的是一种佛教石刻,没有赝品。 赏析:这句话赞美了佛教石刻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强调了禅宗传承的历史价值。 3. 破沙盆,正法眼。 - 注释
【注释】四祖:指唐代的弘忍禅师。破头峰,在今湖南省衡阳市南。禅关:禅宗修行者所修之静处。天书:指唐玄宗赐给弘忍者“普寂禅师”的金字经文。见《旧唐书·武后纪》。龙颜:指皇帝的容颜。 【赏析】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诗作。此诗写弘忍禅师的出家故事。前两句写弘忍禅师隐居在破头峰顶,深居简出,不肯下山。第三句点出“三不下山”,说明弘忍禅师隐居山林,不愿与世争名夺利,一心向道,不问世事
【解析】 此诗的大意为:方丈寺的房子毁坏,住的地方没有着落。常住的和尚缺乏粮食,不能留住他们。旧欠的债如海一般,无钱还也不得。佛法的道理就在眼前,有口说不出来。如果有人能穿透这四重难关,就能成为各地佛教领袖。赵州和尚亲眼见到了老南泉,观音院里有弥勒佛。 【答案】 (1)“方丈屋损”,即指寺庙被烧,无法居住;“寝处不得”,“寝”指睡觉的地方,“处”是地方。“常住乏粮,著众不得。”说明寺院中人很多
释义:须弥山可以裂开,大海可以干涸。 如果谈论到这些事情,宁可割断自己的舌头。 注释:偈颂五十一首 其十五,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偈颂,是一种佛教经文的文体形式。王建在诗中运用了典故来表达他的情感和思想。 赏析:此诗表达了作者对某些事情的极度不满和愤怒。他认为这些事情足以让人感到绝望和痛苦,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极端的情绪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但王建通过这首诗传达了他的情感和思想。
【注释】 偈颂五十一首 其十四:偈语,佛教的说唱形式。偈,音译为“偈”,是佛教中的一种诗体,由四句组成,每句用一韵。偈颂,指用偈来颂扬佛理、佛法等。五十一首,指《大乘本续》中的五百颂。 振法雷,击法鼓:以法雷、法鼓为法器,用来宣示佛法。 布慈云兮洒甘露:将慈悲之雨洒向众生。 只将此法为全提:只是以这种佛法作为一切众生的根本。 世世愿为诸佛母:每一代都愿意成为如来佛的弟子。 【赏析】
【注释】 偈颂五十一首 其十八:是著即错,不是犹乖——着了就是错的,没有就是对的(这是佛教的“四谛”)。一击万重关锁开——一敲就能打开重重关锁。老卢不会转身句,便道明镜亦非台——老卢不懂得转变观念的道理,就认为镜子也是不干净的(这是佛家所说的“转识成智”)。 【赏析】 此诗用禅宗的语言,以“击破妄执”、“转迷为悟”为主题,说明人世间的一切是非、好坏,都是因人的执着而产生。 首句是说,一切是非
我们来逐句翻译这首诗: 1. 我和释迦老子,有不共戴天的仇恨。 - 这句表达了作者与释迦老子之间深仇大恨的关系。释迦老子是佛教的创始人,而作者可能是指某个反对或批评释迦老子的人或事物。 2. 今天我为什么烧香礼拜? - 这里的“烧香礼拜”通常在中国文化中表示对神明或圣人的敬仰和祈祷。但结合上下文来看,作者可能是在讽刺或反讽地表达自己的立场或行为。 3. 不是冤家不聚头。 - 这是一句俗语
注释:在祖师的门下,没有人可以超越他,因为他的学识深邃而且危险。即使放下双手,也不能不费力,因为即使是在堂上的绿色苔藓也难以除掉。 赏析:这首诗通过夸张和比喻的手法,赞美了祖师的博学多才、深不可测。同时,也表达了对祖师深深的敬仰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