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丈屋损,寝处不得。
常住乏粮,著众不得。
旧逋积如海,无钱还不得。
大道在目前,有口说不得。
若人透此四重关,堪与诸方为轨则。
赵州亲见老南泉,观音院里有弥勒。
【解析】
此诗的大意为:方丈寺的房子毁坏,住的地方没有着落。常住的和尚缺乏粮食,不能留住他们。旧欠的债如海一般,无钱还也不得。佛法的道理就在眼前,有口说不出来。如果有人能穿透这四重难关,就能成为各地佛教领袖。赵州和尚亲眼见到了老南泉,观音院里有弥勒佛。
【答案】
(1)“方丈屋损”,即指寺庙被烧,无法居住;“寝处不得”,“寝”指睡觉的地方,“处”是地方。“常住乏粮,著众不得。”说明寺院中人很多,而食物却非常短缺。“旧逋积如海,无钱还不得。”表明寺院欠了很多债(债务就像大海),而寺院里的钱又不足以偿还这些债务。(2)“大道在目前”,意思是说佛法就在我们眼前,可我们却看不见。“有口说不得。”意思是佛法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的,而是需要实际去修行实践,才能领悟的。(3)“若人透此四重关”,意思是如果能够突破这四重困难和障碍,就能成为各地佛教领袖。“堪与诸方为轨则。”意思是可以成为各个地方佛教的准则和规范。“赵州亲见老南泉,观音院里有弥勒。”“赵州”就是赵州文益大师,他是唐代著名的禅师,曾于黄梅县开建了一座观音院,供奉观音菩萨,并在那里结茅为庵。“老南泉”即慧南禅师,他曾任大通山主。“弥勒佛”即弥勒菩萨,是未来佛之一。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全篇共五十六句,分为八段,每段八句,押韵规整,语言流畅,通俗易懂。前四段都是以“若人”开头的问句,表达了作者对禅宗教义的困惑和迷茫,以及对于禅宗真谛的追求;最后两段则是对“若人”的回答,告诉读者只有通过实践、体验,才能够悟得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