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三十八

一心不生,万法无咎。
木匠带枷,自作自受。
有心无法,受报好丑。
有法无心,天长地久。
心生法生,乌飞兔走。
心灭法灭,倒翻筋斗。
口似鼓椎,眉如扫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三十八”是释绍昙的一首作品。在探讨这首诗时,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进行解析:

  1. 作者背景
  • 生平经历:释绍昙(?~一二九七),字希叟,理宗淳祐九年(一二四九)住庆元府佛陇禅寺,景定元年(一一六八),住平江府。从这些信息来看,诗人不仅具有深厚的佛教修养,而且在文学上也有所造诣。
  • 时代特征:南宋时期,社会动乱与战火纷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文人往往将个人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释绍昙的这一作品可能也是对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一种感慨或回应。
  1. 诗歌内容
  • 描绘自然景观:诗中“祝融峰”和“万年松”等词汇,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 寓意深远:“翠阴笼鹤,瑞气蟠龙。”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象,还暗含吉祥如意、国泰民安之意。用这样的意象献于圣明天子,表达了诗人对君主的祝福和对国家的深厚情感。
  • 表达愿望:“枝枝叶叶自春风”,诗人希望所有的枝叶都能够茁壮成长,象征着国家和人民都能迎来美好的春天。
  1. 艺术手法
  • 运用比喻: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使得诗歌意境深远、形象生动。
  • 音律和谐:这首诗的语言音律和谐,四声分明。这种音律美使得诗歌读起来更加悦耳动听,给人以美的享受。
  • 象征意义:诗中的自然景象和人物活动都蕴含了深刻的哲理意味,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深刻思考和感悟。
  1. 文化价值
  • 反映时代风貌:通过诗歌可以窥见宋代的社会风貌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人们的情感和思想常常被自然景观所触动。
  • 传承佛教文化:释绍昙的作品也体现了佛教文化的影响,如对佛祖的崇拜、对佛法的理解等,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偈颂一百零二首 其三十八》不仅是一首具有高度艺术价值的作品,更是一首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诗歌。它不仅反映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也展示了南宋时期社会的风貌和文化的特色。通过欣赏这样一首作品,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博大精深,以及它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