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桃源

□□□□□□□,生涯心在凤凰台。
桃花晓落水流去,山鸟晚啼风送来。
古树影摇霜月满,冷猿声裂碧云开。
长关春有愁人分,驿马相逢去不回。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介绍

《过桃源》是宋朝诗人释斯植的作品,由明代诗人毛奇龄、赵参鲁和王世贞创作

《过桃源》是释斯植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和审美情趣。其中“柳色惊春至,桃源傍晚过”两句,描绘了春天柳树新绿,桃花源中日落的宁静景象,传达出一种闲适安逸的氛围。而“野戍回鸿雁,飞尘暗马驼”则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的交织,展示了古代边塞的壮阔与苍凉。

《过桃源作》则是由明代诗人毛奇龄所作,同样属于五言律诗体裁。此诗通过对比黄河的浩瀚与桃源的美丽,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感慨。诗句中的“茫茫垂白日,滚滚见黄河”以及“不醉奈愁何”,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过桃源县》是明代诗人赵参鲁的作品。这首七言绝句通过对桃花源的描述,展现了一种远离尘嚣的理想乡。诗中的“莫向河边问花事,绿杨深处只长堤”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以及对美好生活环境的追求。

《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作品,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在这篇著名的散文中,陶渊明通过描绘武陵渔人无意中发现了桃花源的情景,寓言式地表达了他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文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等句子,成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和谐宁静生活的象征。

《过桃源》作为文学作品,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也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丰富的文化意蕴。通过对这些不同朝代、不同背景的《过桃源》文学作品的介绍,可以更全面地理解这一传统题材所蕴含的美学价值和文化意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