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斯植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 诗句: 1. 兰死根亦香,人死不知处。 - 注释:兰花虽然死了,但它的香气依然存在。人已经去世,他的下落却是未知的。 2. 人死不堪悲,兰香化为雾。 - 注释:人死后令人悲痛,但兰香却化作了烟雾。 接下来是译文和赏析: 译文 兰虽死香犹存,人事已逝无处寻踪; 生者哀痛死者无知,花香消散如烟消云散。 赏析
古乐府杂题二十绝其七,晚步入松阴。敛霁人影绝。唯闻太古音,听之心胆裂。赏析: 《古乐府杂题二十绝其七》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篇,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沉的情感描绘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读者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波澜。 诗人以“晚步入松阴”为开头,勾勒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自然画面。松树挺拔,阳光透过树叶洒落下来,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感觉。这种场景仿佛让人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
送李容甫归北都 先生读书不下堂,堂上有客语浪浪。 弟子出观如堵墙,怪君眉彩生光芒。 北都晁夫子,一别久相望。 君来道信问,使我开肺肠。 三日不改服,犹觉芝兰香。 平生寡投分,一笑且云乐。 慇勤发黄卷,钝吻悭应酢。 大杵撞哑钟,已厌音响恶。 更惭河伯观,未易穷海若。 索寞岁华晚,飕飕黄叶秋。 归心剧流水,忽忽不可留。 固知此鳣鲸,肯托寻常沟。 直须见老聃,可化南荣俦。 海州岁有冲天鹄
【注释】 一:第一。 经:经历过。 场圃:田间的菜园子。 【赏析】 《古乐府》是两汉时期的作品,多以乐府古题写男女爱情生活,内容较为通俗,风格质朴自然,与《古诗十九首》等作品相似,是文人模拟的作品。本诗就是以古乐府题目作的。 第一句“一入”即进入,“经战场”指在战场上经历战斗。诗人从军参战,身临战场,这是第一次,因此用“一入”来表达。第二句“白马”即战马,“不足数”,意思是马匹虽多,但都用于作战
古乐府·其九 青云千里心,白鹭一点雪。 谁将玉笛吹,吹下关山月。 注释:古乐府,一种古代的诗歌形式,通常指汉魏六朝及唐代的一种诗体,具有浓厚的民间色彩和地方特色。此篇为《古乐府》之一,表达了诗人对于美好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向往之情。诗人以“青云”和“白鹭”为画面,通过“一点雪”来形容白色的鹭鸶,形成了一幅清新脱俗的画面。而“玉笛”则是诗人情感的载体,象征着诗人内心的细腻与深沉
诗句原文: 山鸡啼一声,深院日当午。 译文注释版: 一只山鸡在午时啼叫,阳光照耀着深深的庭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孤独的画面。诗人以山鸡的鸣叫声为切入点,生动地表达了深院中的寂静与深远。阳光照进庭院,使得这个空间显得更加宽敞明亮,同时也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整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传达了一种对孤独和寂寞的感受
以下是对《古乐府 其二》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原文: ``` 青山叫子规,行人泪如雨。 子规不肯归,行人不能去。 ``` 译文: 在遥远的山间回荡着子规的啼声,那是离别的悲伤,让行人泪水涟涟。子规鸟不愿意回到自己的家园,而行人却无法继续前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别离的场景,通过声音的描写传达了深深的离愁别绪。子规鸟的啼声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象征,这里用以表示哀伤和不舍
诗句解析 与子入山来: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向往和追求,"与子入山来"意味着与朋友一起进入山林。 永夜不得睡:表现了诗人在夜晚无法入睡,可能是为了欣赏山林美景或者沉浸在内心的思考中。 但闻松子声,敲落梧桐树:通过“松子声”这一声音描写,传达出夜晚山林的宁静和幽美。同时,“敲落梧桐树”进一步强调了声音的清晰和有力,使得夜晚的山林更加生动。 月到窗愈明:月亮的出现使得房间更加明亮
``` 古乐府 其一 携君石上琴,弹我窗前月。 月缺又还圆,谁能免离别。 译文: 手捧琴,坐在山石之上,弹奏着月光下的窗户。月亮时圆时缺,就像人生的聚散无常,怎能不让我思念离别? 注释: - 石上琴:古代的一种乐器,用石头制成的琴。 - 窗前月:指窗外明亮的月光。 - 月缺又还圆:形容月亮的圆满与缺损。 - 谁能免离别:表达了对人生离别的无奈和感慨。 赏析:
【注释】 西州:即西河。在今山西、陕西一带。 早作:早晨出发。 宿:住宿。 忽:忽然。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从早到晚,日复一日地往返于边塞之间,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诗中“杨柳忽风生,年年芳草绿”,“早”与“暮”,时间上的矛盾,更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凄凉;“杨柳”、“年年芳草”,自然景观的反复描写,则又渲染了边地荒凉寂寞的氛围。全诗语言质朴,意境苍凉,是一首优秀的边塞诗